收藏的冷熱,是衡量歷史余物現(xiàn)時價值的一種尺度。15年前,當張劍明買下他的第一件旗袍時,還很少有收藏家認識到這一類藏品的價值。而張劍明比別人更早看到了。他所收藏的全部是上世紀30、40年代的旗袍。
年輕的旗袍收藏家
在一個明媚的午后,陽光斜射進了老上海茶館的矮小窗戶,記者見到了張劍明。打開老家具的抽屜,一件件老式旗袍靜臥在那里,張劍明撫摩著自己精心收藏的寶貝,意味深長地說:“別看這些是70多年前的東西,它們現(xiàn)在依然很摩登。”
張劍明是一位上海舊物的收藏家、也是個商人,出于一份懷舊的喜好,他20多歲就開始玩弄這些老上海的舊物。文質(zhì)彬彬的他看上去略顯清瘦,常在 不經(jīng)意間透出點“文化味”。
他的學歷雖然只有中專畢業(yè),但他卻認為,自己做學生時沒學到一技之長,倒是啃了一肚子雜書。正是這些雜書,讓他初步領略到上海的過去,萌發(fā)了收藏、研究老上海歷史資料的想法。張劍明的父親是位教中國通史的老師,平時喜讀書、買書,家中藏有大量線裝古籍。張劍明從小在書堆中長大,書熏陶了他,也使他養(yǎng)成了愛讀書、愛思考的習慣。隨著年齡增長,他漸漸對老上海的歷史產(chǎn)生了興趣。
于是,從老爺電話機、煤氣燈、牛奶瓶、汽水罐、餅干聽、飲水機、留聲機,一直到租界的門牌、滅火器、警棍、警帽、汽車牌照、電話號簿、旗袍……都在他的收藏范圍之內(nèi)。如今他已是一個搞了18年“老上海”收藏的人,而年紀只有42歲,在收藏界絕對算得上年輕。
時尚的老式旗袍
但是,收藏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收藏旗袍更是難上加難。一件完好的旗袍,應該是做工良好,無殘破、污損(無法清除),配件包括紐扣、紐頭無缺失,鑲滾盤繡嵌等工藝精致上品的。由于紡織品服飾本來在穿用時就存在磨損老化,收藏時更難免有紗線脫散,顏色褪敗,飾品散失等問題發(fā)生,所以要找到一件真正完美無缺的舊旗袍也是相當不容易的,而張劍明就收藏了100多件這樣的旗袍。
有人說當時的上海旗袍才算得上是真正現(xiàn)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滬上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chǎn)生與流行。由于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東方女性玲瓏的身材,在上海灘備受青睞。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于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40年代旗袍的主流。
在他的旗袍藏品中,可以看到,花色各有不同,面料也全然不一,有絲絨、絲綢、甚至還有近兩年最流行的蕾絲,黑色蕾絲呈半透明狀,透出的是性感和嫵媚,既保持了傳統(tǒng)韻味,又充分體現(xiàn)時尚之美。100多件旗袍,每件都是民國時期手工縫制,款款精繡細縫,精美絕倫,高領三粒扣、低領的、無袖的、還有短袖的,從花紋面料到款式韻味,全然不同,這分明顯示了當時對上海摩登女子的精心設計。
曾經(jīng)的摩登時代
現(xiàn)在,上海也有人開始陸陸續(xù)續(xù)收藏老旗袍,不過那是繼《花樣年華》后,電影中媚麗的旗袍裝飾,使之成為最流行的時尚,在許多人穿上旗袍的同時,老旗袍也成為了收藏新寵,身價倍增,行情看漲,聽說還有不少日本人專程來上海尋覓老旗袍。
而張劍明在10多年前就開始留意并收藏老旗袍了,民國時期中西方文化的融會,傳統(tǒng)與時尚的交鋒,給服飾造成一種兼收并蓄、多樣而又有特點的艷麗之美,而旗袍就是這種美的一個典型。張劍明說那個時代的物什是最有生命力的,也最能體現(xiàn)上海的風情。
因此他不但收藏當時的旗袍,還收藏一切和旗袍有關的老物什。在他的茶館內(nèi)不僅有精美的旗袍,還擺放著一臺老式縫紉機和當年裁縫店里專用市尺和面料圖,面料圖里集中了幾十種不同花式的樣品,像照相簿一樣厚厚一本,每一面都夾著一塊面料樣品,濃濃的老上海生活氣息撲面而來,眼前仿佛看見一個衣著華麗的少婦坐在戴眼鏡的老裁縫旁邊,正為選擇衣料而猶豫不決,她一頁頁翻尋著手中的樣品簿,看看這個也好那個也喜歡……這就是那曾經(jīng)的摩登時代。
上海旗袍變奏曲
上世紀20年代中期:旗袍剛在上海出現(xiàn)時,袍身寬松,袖口寬大,袍長至腳面,四周作滾邊。有時,摩登女子在上襖外罩一件無袖的馬甲,和旗袍一樣長,這就是后來流行的旗袍前身。馬甲式旗袍一經(jīng)出現(xiàn),迅速風靡全國。而敢于領服飾之先的上海時髦女性又不斷將旗袍進行改良,形成了不同時期不同款式。
上世紀30年代初期:旗袍的下擺逐漸收斂,腰身及袖口相應縮小,長度縮短至小腿;30年代中期,領口增高,可裝三個紐襻,長度又加長,四周的滾邊變窄。為便于行走,下端衩高至大腿,合身的裁剪,充分顯示了女性的曲線美,尤其使隆胸豐臀的女子更加顯得婀娜多姿。
上世紀40年代:日寇入侵,物質(zhì)匱乏。為節(jié)約布料,領口又變低了,還干脆取消了袖子,長度剛過膝部,原先繁瑣的鑲邊,由寬到窄到無;40年代末,中國女性,幾乎都穿上了旗袍。
上世紀50年代后:由于種種原因,旗袍退出了女裝的歷史舞臺,在民間一度絕跡。直至八十年代后,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jīng)濟復蘇,旗袍這種曾為中國女性喜愛的服裝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