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時代早已變遷,某種意義上,我們已經遠離了“旗袍時代”。但作為一個時代的深刻烙印,也作為一種影響了上海人生活的傳統物品,旗袍,它已經滲透到了這座城市的骨子里,散發著歷史留下的裊裊不絕的余音。近日,國家文化部將公布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單,儲宏生有望上榜…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工作將于七月底揭曉,而上海首批非遺名單內一共收到103項“申遺”項目,其中包括旗袍和中山裝。旗袍起源于北京,卻成為上海的一張“軟名片”,在風起云涌的上海灘,今日還擁有最年長的旗袍手工藝傳承人,儲宏生堪稱“民間一絕”。
“《花樣年華》的旗袍領子太高了!”
儲宏生是蘇州人,他說著一口好聽的“吳儂軟語”,給人特別柔軟的感覺,云淡風輕。
“儲老先生在這里嗎?”近日,記者一腳踏進“翰藝”,只見一位頭發花白的老頭笑呵呵地走了進來,手上端著一大杯熱茶,這么多年了,他沒有改掉蘇州人愛“泡茶”的習慣。“儂好啊!”儲老先生溫和地與記者打招呼,午后的陽光淡淡地鋪在彩色的地磚上,他滿頭華發,突然有一點恍若隔世的感覺。
儲宏生太出名了!關于他的傳說版本極多,有人說張曼玉在《花樣年華》中的旗袍就是他“操刀”的,這實際上是一個誤會,正確的版本是:《花樣年華》劇組曾經專門到“翰藝”拍過劇照,這里大多數都是傳統旗袍、又長又薄、圖案非龍即鳳,十分鮮明。“我專門到國泰電影院看過這部電影,片中旗袍的領子太高了!”儲老先生如數家珍地說,高領子的旗袍好看,能拉長身高,但卻不方便日常的生活,所以經過改良后,現在大多數旗袍還是在腰部、裁剪上“大做文章”。
“穿旗袍的女人最考驗身材了,前突后翹、講究勻稱,張曼玉的身材就很適合穿旗袍。”現場,儲宏生老人介紹裁剪經驗,他隨手就從口袋里掏出來一根皮尺,在一模特上比劃起來,這是老人的習慣:隨身都要帶一根皮尺,嫻熟地量了起來,他對數字“過目不忘”,記性極佳。
身邊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年老人很少親自操刀了,主要為一些顧客量尺寸,但他就是店里的“鎮店之寶”,慕名前來的人絡繹不絕。儲老先生思維敏捷,還配了一部舊手機,時髦著呢!
16歲含辛茹苦到“朱順興”學生意
坐在記者面前的儲老先生滿頭華發,窗外的陽光斜斜地透了進來。
“我的老家是蘇州吳江,雖然是家里的獨子,但16歲就來到了上海‘學生意’,當時男孩子跟著師傅學一門好手藝是最重要的,裁縫就很吃香。24歲起在南京東路知名的老介福等老字號店跑外勤、量尺寸。”說到這里,老人露出一點得意,他解釋說,師傅覺得他待人接物的能力較好、性格活躍,就經常派他跑客戶等,比如上門幫助老顧客量尺寸等。
當年,老將軍粟裕就是眾多老顧客中的一位。“大概是上個世紀40年代,還沒有解放。當年,店里的生意很忙、大多數都是一批老顧客,他們的身材尺寸變化也不大,我負責定期上門拿料子。”儲老先生清晰地記著,當年儲宏生并不知道粟裕的真實身份,只通知他晚上到東湖賓館去給一位特殊的客人量尺寸,聽說是一位大官,為此他心里一直有點緊張。沒有想到,眼前的這位大官就是大將軍粟裕,粟裕微笑地與他打招呼,一點也沒有官架子,很隨和。“粟裕將軍待人很客氣,后來還經常邀請我去他家拿布料、做衣服,他是我們店的老顧客了。”
儲老先生告訴記者,大概在六十年代,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有一次中午時候,他應邀到粟裕家里拿料子。
意外的是,粟裕還特意安排工作人員專門為儲宏生準備了一頓午飯,儲老先生至今還記得飯桌上一共有四五只小菜,其中“黃芽菜”和“紅燒肉”特別好吃、“白米飯又香又糯、我再也沒有吃過比這更可口的飯菜了。”儲老先生沉浸在記憶中,眼睛笑得瞇成了一條縫。
“陳香梅氣質大方、旗袍料子很講究”
在眾多老顧客中,儲老先生對“陳女士”的印象很深。
時光倒退60年,儲宏生重新回到了上個世紀40年代,當時店鋪的生意格外興隆,一批社會知名人士、演員都是店里的常客,其中陳香梅也經過到店鋪來選料子。“一眼看上去,陳香梅氣質大方,不是一般的官太太。她對旗袍的料子很講究,一定要選擇伸縮性好、手感柔軟的真絲料。”老先生告訴記者,后來陳香梅去了香港,還邀請店鋪的老板直接到香港開設分店,儲宏生就成為當時最合適的“外派”香港的人選。
當年,該布料商店香港分店就開在彌頓道200號上,當時儲宏生負責每天要上門為老顧客服務,他白天不僅要照顧生意、下午還要過江送貨,日子過得非常忙碌,當年儲宏生已經成家了,他每天都惦念著蘇州家中的老母、妻兒,母親也不斷寫信要求他快點回到上海。
還不到一年,儲宏生就決定回來了,理由只有一條:作為家中的獨子他必須盡孝,毫不猶豫地背上行李、回到了上海。“人家都是北方向南方飛,你卻恰好相反。”當時,儲宏生身邊的朋友都這樣勸他,老板甚至還邀請他一起到美國開店,但他都婉言謝絕了。
很多人都說,老上海人身上都有一種特別的“味道”,他們講究生活質量、不會勉強自己,親人和家庭永遠是經營的中心。也許,拿著剪刀和皮尺的上海男人身上,才能體會到一種濃厚的居家感覺吧。
●新聞背景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寧波《鄞縣通志》,就有關于“紅幫裁縫”的歷史記載。在寧波手工業歷史上比較著名的是“三把刀”:剪刀、菜刀、理發刀。
剪刀,是寧波裁縫生存和發展的主要工具。自十九世紀中葉,寧波人迫于生計,外出打工。當時在上海為外國人制作西裝的以浙江奉化人、鄞縣人居多,而且做工精到、名聲頗大,天長日久,逐漸形成一支遠近聞名的“紅幫裁縫”隊伍。
在中國服裝史上,“紅幫裁縫”創立了五個第一:制作了中國第一件西裝,第一套中山裝,開出了第一家西服店,寫出了第一本西服理論著作,辦起了第一家西服工藝學校。而寧波,也因此成為中國近現代服飾文明的發祥地。
90歲高齡的儲宏生出生于蘇州,盡管不算是經典的“紅幫裁縫”,但他身上具有“紅幫裁縫”的很多優點:手藝精湛、非常敬業、做工講究,不愧為上海第一代裁縫的代表之一。
現在的儲宏生身份是“翰藝”中裝店的督導,掐指算算老人的“工齡”竟高達66年。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他譜寫了一段有關旗袍的、美妙的海上傳奇。
●記者手記
以今天視角看傳統文明
時代早已變遷,某種意義上,我們已經遠離了“旗袍時代”。但作為一個時代的深刻烙印,也作為一種影響了上海人生活的傳統物品,旗袍,它已經滲透到了這座城市的骨子里,散發著歷史留下的裊裊不絕的余音。
今天,作為一個青年記者,我們記述旗袍這段“海上傳奇”,是為了更好地見證我們這座偉大城市的那段滄桑的歷史。
近日,國家文化部將公布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單,儲宏生有望“榜上有名”?這是一個尚未揭曉的謎底,但我想,對儲宏生來說,這個謎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旗袍已經深深地嵌入到儲宏生的生活中,以至于水乳交融,再也無法分離。
聲明:《儲宏生云輕風淡裁剪旗袍上海灘》一文由傾城網(www.420040.com)網友供稿,版權歸原作者本人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果您對文章有異議,可發郵件到
[email protected]處理!
78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