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這一襲襲花樣霓裳,我們,先從一場夢說起。
窄細的樓梯,幽暗的弄堂口,穿花旗袍的張曼玉,伴著《Yumeji’s theme》幽長、曖昧的旋律,織就了一場由華麗、古典旗袍包裹著的憂傷綺夢。
導演王家衛是位有趣而頑皮的造夢者。
這位有濃厚舊上海情節的電影鬼才,在戲中用不斷播放的老唱片、大紅大綠的窗簾,開在大花瓶里的劍蘭、油彩般的花紋墻飾等道具布置出1930、40年代舊上海家居的模樣。
尤為用心的是邀請到潘迪華女士出演房東孫太,這位1949年由上海避難至香港的上海Baby在王導心中是最佳上海女人代表。她身著旗袍、妝容講究,自帶十里洋場風情,吳噥軟語的舊上海話,一開腔就演活了這位熱情、好客又精明的舊上海女人形象。(潘女士亦因在戲中出色表現榮獲第2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提名)。
因此,看過影片的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一部關于舊上海人情風物的電影。實則,導演是將三十年代的上海與六十年代的香港進行時空交疊,講述了一個60年代關于復仇與懺悔的愛情故事。(多么害羞又頑皮的年輕人,哈.....)
片中張曼玉華麗奪目的旗袍由張叔平先生親自挑選面料并進行設計,之后交由移居香港的老上海裁縫梁師傅親手縫制,經張曼玉試衣五六次才滿意。這些旗袍工藝參照了部分三十年代旗袍特點,如領比較高,領襯使用薄膠片墊得挺闊,衣身服帖,但旗袍款式整體上更趨向50、60年代的香港旗袍,如高領、緊身,突出的胸、腰、臀曲線(符合西方的審美觀,可參看50年代的香港女星,如林黛玉,樂蒂、李麗華的旗袍造型),為配合戲中張曼玉走動時的姿態,張先生在設計上重點強調了腰臀的曲線(視覺效果如此銷魂,是因為人家真的好用心好用心好用心),衣長也改到膝蓋上下(隨大量上海人移民香港后,因香港天氣比上海炎熱,職業女性生活節奏快的需要,將海派旗袍改良成了更短更緊身的樣式)。
張叔平先生曾提及,那時的女性“都很貪靚”,好面子,不管家境多不好總要風風光光,化好妝、梳好頭、穿好衣好出門見人。片中太太們打牌、張曼玉外出買面都穿著旗袍,妝容艷麗即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剪影。
張先生曾笑談,通過拍攝《阿飛正傳》了解60年代后,做《花樣年華》就是想玩出新花樣來。這位和王導一樣隨性的玩家,大膽地將花旗袍和花墻紙、花窗簾組合,想弄出一種俗不可耐的不漂亮,結果卻是人人說好看。(神人的世界果然非凡人能懂,唉...)
成功的服裝造型輕松助力演員入戲,這一件件花團錦簇的旗袍像帶著體溫的肌膚般緊貼著張曼玉玲瓏有致的好身材,沒有留下一絲寬松的余地,她也藉著戲服的限制,通過獨特的身體語言表達人物壓抑的內心(妖艷的旗袍和求之而不得的痛苦產生強烈的對比),那些讓人心馳神往的手、腰、背部特寫,含蓄表達她情感的不斷波動和變化,加之男神梁朝偉的電眼中勾勒出百轉千回的愛欲掙扎,讓這場畸戀,耐人尋味。(據說不容易看明白,請在盯著旗袍流口水的時候仔細盯著偉仔的電眼仔細體會)
影片公映后大獲成功,斬獲各種大獎無數,并揭起新一輪旗袍懷舊的熱浪。無數人醉倒在這花樣的旗袍裙下,這其中也包含眾多的西方人,這些緊得透不過氣來的高領旗袍滿足了他們自《蘇絲黃的世界》后幾十年來對中國美人、旗袍性感美的極致想象。
《蘇絲黃的世界》中女主角的旗袍造型
無疑,這些旗袍都是手工旗袍中的極品,每一件都可當藝術品珍藏。但就像60年代的一個普通職業女性(秘書)不會真的穿得那么花哨明艷一樣,如果參照戲中的旗袍給自己做旗袍,少不得要受罪的喲。
張曼玉在專訪中曾談及,戲里的旗袍都不好穿。剛拍攝的時候穿上旗袍有些動作根本做不到,15個月的拍攝時間里是慢慢適應才能自然移動,不會覺得很緊的樣子,直到最后幾個星期才做到收放自如。那些伴著旋律呈現的曼妙、古典、風情的旗袍特寫鏡頭,背后是無數次香汗淋漓的努力(請自行腦補穿了旗袍走不動路、拿不了東西的狀態,給敬業的美麗女神無數個贊!)
回到現實生活中,身邊很多姐姐妹妹都是在看了這部旗袍大片后對穿旗袍無限向往,但有些是因身材樣貌等顧慮不敢穿,或者執著地認為旗袍只有穿成劇中的效果才最美。依筆者淺見,穿旗袍確實是講資格的,但不是單純的身材好,更應該注重的是自身的內在修為,如果你自信,穿上旗袍就會很美;如果你再知性,氣質會更出眾;如果你希望和最美麗的自己相遇,還可以堅持做身材塑形,練習舞蹈讓姿儀更纖巧高雅。
花樣旗袍很美,卻不一定適合自己哦。愿你能尋找到專屬自己的別致、得體又舒適的旗袍,穿上它,與最美麗的自己相遇。
作者:空蟬,傾城網特約編輯。現居廣西柳州,一個簡單純粹的旗袍愛好者,傾城網旗袍愛好者段位:九段。
如此應景,小編覺得,不廣告一下有點可惜——集齊了張曼玉在《花樣年華》旗袍的紀念版卡片開始預售啦。卡片全套24張盒裝,使用400克優質雙銅紙印制,比普通明信片更長更寬。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