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說過“人生是一襲華麗的旗袍,卻爬滿了虱子”。如果說,每個女人衣櫥中都應該有一件旗袍,那關瑩無疑是最“富有”的那個,從旗袍收藏到創立品牌,她致力于推廣旗袍文化,讓旗袍回歸生活。
穿上旗袍的關瑩,嬌小玲瓏,杏眼紅唇,活脫脫一個國畫中走出的女子,無法相信她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曾在英國學習會計,從外資企業到古玩店,在英國旅居十幾年后,她回到故鄉西安,搞收藏、學國畫、品旗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事業的方向和心靈的歸宿。
鐘情旗袍之美
不識旗袍,不解風情。從第一眼看見旗袍,關瑩就愛上了這種東方韻味的服飾。這段緣分,要從旅英時說起。
關瑩在英國學習會計專業,但她發現這并不是自己所愛,于是碩士沒有讀完就退學,在倫敦諾丁山古玩街開了一家古董店,與蘇富比、嘉德等大型拍賣行合作,從事古董生意。那時,關瑩就開始收藏中國古董絲綢、老繡片,對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旗袍尤其喜歡。
一次參加一個日本朋友的婚禮,她為了顯得隆重身著旗袍,身披蘇州刺繡披肩,頓時驚艷全場,讓她第一次感受到旗袍的魅力。“尤其在國外,旗袍作為中國人的標志,氣場非常強大,相比日本和服、印度莎麗,西方人認為,旗袍是最有魅力、最性感的。”
2010年初,為了與家人團聚,她回到故鄉,繼續旗袍的探索之旅。她遍尋上海旗袍工坊,收藏了十幾套高級定制旗袍。她經常穿著定制旗袍,搭配時尚配飾,出現在工作和社交場合,每每驚艷全場。“一件旗袍要三四個師傅配合制作,一個直扣至少花費半個小時。什么是奢侈?時間與情感,當一件東西融入了太多的時間與情感,它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久而久之,她從一個旗袍愛好者成為旗袍高級定制推廣人,經常在自己經營的藝術會所里舉辦旗袍文化推廣活動。最近, 她頻頻穿梭于西安與上海,在江南尋訪旗袍、刺繡手工藝人,為創立自己的品牌做準備。她說,“選擇做旗袍,不如說選擇了一種生活態度。旗袍是女人永恒的戀人,是最能體現東方女性曲線美的服飾。”
書畫“慢生活”
生活中的關瑩,鐘情于文玩書畫、刺繡女紅,讓這個時尚女子更增添了一份古典韻味。她自幼喜歡畫畫,曾經夢想成為一個時裝設計師。兜兜轉轉,跨越重洋,最終又回到原點,重拾畫筆。
她在西安美院拜師學藝,閑暇時就到畫室里靜靜地呆著,看著老師畫畫,或者自己把玩筆墨,沉浸在筆墨的黑白世界中。“讀一幅畫,就要了解美術史,畫家的經歷、心境,在讀畫的過程,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提升。”
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關瑩一直保持著苗條的身材。她一周去會所做兩次瑜伽,每天早晨在家練半個小時,這讓她一整天都精力充沛。書畫、收藏、瑜伽,關瑩就是在這種“慢生活”中修身養性,“慢生活,不是無所事事,一點也不空虛,從更積極的定義來說,接近‘美好的生活境界’。無用,方得從容。”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