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柜里有幾件款式永不過時的旗袍,色彩花紋布料質感各異,其中以絲綢為主。平時都不怎么穿,多是逢年過節才派上用場。近年冷落了它們,幾乎沒動過。也許年歲越大,越怕穿上旗袍顯得老氣,也許身材已今非昔比,何必穿上又換下自討沒趣。
春節出門拜年,穿旗袍是最有感覺的。出席喜慶場合,穿不穿新衣其實不重要,真正在乎的倒是氣氛。然而,在天氣炎熱的新加坡,穿上立領緊身裹腰束腹的旗袍,確是比較拘謹不自在的。
源自滿族旗服的旗袍,如今公認為華族女子的傳統服飾,是清代以前大漢民族所始料不及的。從清末民初大褂式原身出袖鑲闊飾邊,到20世紀20年代拉直腰身收窄袖口,直到30年代十里洋場大上海融入了緊身束腰的摩登西方元素,旗袍從款式、用料、滾飾、衣身或長或短、衩口時高時低,長袖中袖短袖無袖小蓋袖,千變萬化,把華美多彩發揮到淋漓盡致。
看張愛玲年輕時的照片,還有她親手描繪的人物衣飾圖,便可一覽中國旗袍服飾的變革流程。那又高又挺直達下腭的領子讓脖子顯得更修長,嫵媚中包不住骨子里的孤傲與倔強。
記得五六十年代從小學到中學,學校的女校長和女老師大多穿旗袍,她們之中有不少還在束胸。她們也許是循循善誘的好老師,在我眼中只有嚴肅沒有美。有時遇到講課枯燥乏味的老師,我便神游物外,在課本上涂涂畫畫,一個個曲線玲瓏婀娜多姿的旗袍美女便亮出來了,那都是林黛、夏夢、葛蘭、樂蒂、尤敏、葉楓的化身。
那時,表姐是個受歡迎的裁縫,旗袍洋裝樣樣行。我為賺些零用錢,放學后常幫她做些縫衣邊釘紐扣的零碎活。做旗袍最考功夫,表姐手藝之細致總令我驚嘆,欣賞一襲襲精美華服更是一種享受,我也因此練就對旗袍的審美觀,就不知我的戀衣狂是不是那時開始形成的,但我家姐妹們愛打扮的習性,都是表姐自小調教出來的。
高中畢業后上南大前那個假期,曾在一家中式百貨公司當售貨員,上班制服是一件土氣的黃色旗袍。曾是那么向往的服飾,第一次有機會穿竟是那么叫人難過。
南大讀完參加畢業典禮,學士袍底下,是三姐給我做的漂亮白旗袍。這一天,突然覺得自己長大了。
小時候常聽表姐說,每當要穿緊身旗袍之前,兩三天都不敢吃飯,那時候并不明白,愛美為何需要那么辛苦。今年春節來臨前,我因熬夜太多不慎受風寒,以致失聲喉癢,咳嗽氣濁,寢食難安。懶洋洋隨手取出一件睽違已久的旗袍套上,感覺竟無比輕盈自在,所有病痛與不適頃刻間得到回報。小病是福,原來也適用于此時。
戀戀旗袍,把傳統穿在身上,也把光陰穿在身上。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