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驚心》里吳奇隆飾演的雍正皇帝
說到雍正帝“弒兄、屠弟”是否在歷史上真有記載,答案是肯定的。但事實究竟如何,有人說雍正帝為了保皇位的穩(wěn)固,鏟除政敵是必然,也是必要的,哪個朝代對于影響自己政權(quán)的人都是如此。也有人說雍正帝的那些兄弟們則是死有余辜,因為他們作惡多端,不得不處理他們。具體如何,還是看看歷史文獻是怎么記載的吧。
“弒兄”是指雍正帝囚禁了大阿哥允禔、二阿哥允礽、三阿哥允祉;“屠弟”則是指五阿哥允祺、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十阿哥允、十二阿哥允祹、十四阿哥允。其中允禔、允礽、允禩、允禟均被囚禁而死。
胤禔在康熙帝諸子中原排行第五,因為他前面的四個皇兄均早殤,在成年皇子中,他最大,所以被列為皇長子。胤禔聰明干練,文武全才。但他的生母惠妃那拉氏地位不如二阿哥胤礽的生母孝誠皇后高,于是胤礽因是嫡出而被立為皇太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封胤禔為直郡王,傳說他力大無比,民間稱他達摩蘇王,也有叫神力王的。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將胤礽的皇太子廢掉。因為胤禔對皇太子不滿,所以對康熙帝說“如誅胤礽,不必出皇父手”,遭到康熙帝的怒斥:“兇頑愚昧。”后來由于發(fā)現(xiàn)他用喇嘛教“魘勝”巫術(shù)陷害胤礽,被胤祉告發(fā)而被革去王爵,圈禁時間長達26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一月初一允禔死于幽所。在這里可以看得出來,允禔雖然在雍正年間仍被關(guān)押達12年,又死在雍正年間,實際上允禔最初是被康熙帝看押起來的,雍正帝只不過是延續(xù)了康熙帝的命令而已。
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皇帝的元配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胤礽原本排行第七,因康熙帝的許多早殤皇子排行時未排列在內(nèi),所以胤礽排行第二,由于他是皇后所生,屬于嫡子。他的生母又因生他時難產(chǎn)而死,所以康熙帝對他格外鐘愛、嬌慣。在他1歲的時候就被確定為皇太子。即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康熙帝發(fā)布詔書,向天下公布立胤礽為皇太子,授以冊寶,正位東宮,“以重萬年之統(tǒng),以系四海之心”。同時,設(shè)立為皇太子服務(wù)的詹事府衙門,配備官員。升內(nèi)閣侍讀學(xué)士孔郭岱、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陳廷敬為詹事府滿、漢詹事。這是有清以來,皇帝第一次公開冊立皇太子,也是唯一的一次。這件事情意義重大,在朝廷內(nèi)外都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從此,康熙帝開始了與皇太子胤礽之間長達近40年的皇儲關(guān)系。
因為康熙帝過早立了皇太子,而他本人又是那么的長壽,在皇位上待的時間太久,因此康熙帝與皇太子之間就產(chǎn)生了矛盾。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帝分別冊封成年諸皇子為郡王、貝勒,其中:封皇長子胤禔為多羅直郡王,皇三子胤祉為多羅誠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俱為多羅貝勒。受封諸子開始參與國家政務(wù),并分撥佐領(lǐng),各有屬下之人。分封皇子,相對來說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太子的力量,增強了抵抗皇太子的力量。因此,在當時的朝廷,有三股政治力量,即至高無上的皇帝康熙、皇太子集團、反皇太子集團。三者之間相互牽扯,相互猜疑。這些情況被康熙帝發(fā)現(xiàn)之后,為了打擊自己之外的政治勢力,康熙帝先后兩次廢掉皇太子,最后將胤礽關(guān)押在咸安宮。雍正帝繼位后,將其遷居到祁縣鄭家莊繼續(xù)關(guān)押,允礽于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病死于禁所,終年51歲。死后被追封為理親王,謚曰“密”。密字有追補前過的意思。將他葬在清東陵西側(cè)的黃花山腳下(今天津薊縣境內(nèi))。這樣看來,廢太子允礽的看押、死亡,似乎與雍正帝繼位并無很大關(guān)聯(lián)。
胤祉(1677—1732),康熙第三子,榮妃馬佳氏所生。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隨康熙帝親征噶爾丹,領(lǐng)鑲紅旗大營。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以征戰(zhàn)功晉誠郡王。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因康熙帝敏妃之喪不滿百日剃發(fā),降為貝勒。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揭發(fā)蒙古喇嘛漢格降為允禔用巫術(shù)“魘勝”廢太子,使胤礽得以復(fù)立,以功晉封親王。不久,奉命率庶吉士何國宗等編纂歷法、算法各書,至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輯成《律歷淵源》以及《古今圖書集成》。雍正帝即位,以其與胤礽素來親睦,命守景陵。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因索賄蘇克濟,命降郡王,交宗人府禁錮。雍正八年(1730年),復(fù)晉封親王。不久,以怡親王允祥喪而無戚容,命奪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死,照郡王例殯葬。乾隆二年(1737年),追謚“隱”。從這里看,允祉是被雍正帝關(guān)押起來,并最終死于禁所的。
胤祺(1679—1732),康熙帝的皇五子,生母為宜妃郭絡(luò)羅氏。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隨父征討噶爾丹,奉命領(lǐng)正黃旗大營,以功于康熙三十七年三月(1698年)晉封為多羅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晉封為和碩恒親王。胤祺沒有結(jié)黨,也沒有爭儲。雍正帝即位后,但削其子的封爵。允祺死時54歲,謚曰“溫”。雍正十二年(1734年)立碑勒銘,稱其“秉性和平”,持躬謙謹,頗具樂善之風(fēng)。
胤禩是康熙帝的皇八子。他的生母良妃衛(wèi)氏是滿洲正黃旗包衣人、宮內(nèi)管領(lǐng)阿布鼐之女。因為胤禩有才、聰明,在諸多皇子和大臣中影響力很強,因此他是與胤禛爭奪皇位的最有力的對手。在康熙帝第一次廢皇太子后,皇太子位空缺,由于胤禩心存奢望,故與胤禟、胤、胤禎等人拉幫結(jié)派,試圖謀求皇太子之位,被康熙帝發(fā)覺,遭到康熙帝嚴厲斥責(zé),并給予他削貝勒封號的處罰。其實康熙帝在此之前就已意識到皇太子位一旦出現(xiàn)空缺所帶來的后果,于是事先曾明令指出:“諸皇子中,如有謀皇太子者,即國賊,法所不宥。”
雍正帝繼位后,將允禩視為自己的主要政敵之一。頗具心計的雍正帝為穩(wěn)定其情緒,在即位初期故意安排允禩重要職務(wù),命總理事務(wù),晉封其為廉親王,授理藩院尚書,命辦理工部事務(wù)。雍正帝借口允禩福晉郭絡(luò)羅氏(允禩大老婆)說風(fēng)涼話,將其趕回娘家,后借故處罰他在太廟前跪地一夜。《雍正朝起居注冊》記載,雍正二年(1724年)五月二十七日,雍正帝痛斥允禩朋黨:
廉親王至今與朕結(jié)怨,特為此耳。廉親王之意,不過欲觸朕之怒,必至殺人,殺戮顯著。則眾心離失,伊便可以希圖僥幸成事,雖然伊不過作此妄想耳。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以其結(jié)黨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并削宗籍,改名為“阿其那”,意思是“豬”,改其子弘旺名“菩薩保”。雍正四年九月初十日(公元1726年10月5日)允禩在禁所被折磨而死,享年45歲。乾隆四十三年(1704年)恢復(fù)原名、宗籍。允禩是雍正帝為鞏固皇權(quán)遭受到打擊的最主要的政治對手。
胤禟是康熙帝的皇九子,生母宜妃郭絡(luò)羅氏,為皇五子胤祺的同母弟。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26歲,被封為貝子。與皇八子胤禩結(jié)為黨援,縱屬下肆行無忌。雍正帝即位后,為了分離諸皇子聚集,令其出駐西寧(今青海),允禟消極對抗,遲遲不起程,并有怨言:“我何罪而斥我萬里?且居喪未過百日,俟陵寢圍時再往,亦未為遲。”雍正帝借故命親信年羹堯嚴加監(jiān)視。后在西寧以其違法肆行,與允禩等結(jié)黨營私為由,于雍正三年(1725年)奪封爵,撤佐領(lǐng),即于西寧軟禁。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以“僭妄非禮”,革去黃帶子,除宗籍,逮還京師。八月,定罪狀28條,送往保定,加以械鎖,暫交直隸總督李紱監(jiān)禁,令改名塞思黑(過去多認為是“狗”的意思,近來有學(xué)者亦解釋為“不要臉”)。同年,允禟“腹疾卒于幽所”,也有傳說是被毒死的,享年43歲。乾隆四十三年(1740年)恢復(fù)原名、宗籍。
胤是康熙帝的皇十子。他是胤禩的死黨之一,其生母溫僖貴妃,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太師果毅公遏必隆之女,孝昭仁皇后的妹妹。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月封為敦郡王,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命辦理正黃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事。因與胤禟、胤禎支持皇八子胤禩爭奪皇太子之位,康熙帝很反感。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命他護送澤卜尊丹巴胡圖克圖靈龕還喀爾喀蒙古,允托病不行,奉差擅回。后來他在疏文中連寫“雍正新君”字樣,被雍正帝發(fā)覺,斥為不敬,被奪爵,禁錮在京師,直至乾隆二年(1737年)才被釋放,封為輔國公。乾隆六年(1741年)卒,以固山貝子品級入葬。
胤祹是康熙帝的皇十二子,生母為康熙帝的定嬪。雍正時晉升為皇考定妃。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十月封胤祹為貝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孝惠章皇后崩,署內(nèi)務(wù)府總管事務(wù),大事將畢,乃罷。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辦理正白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事。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晉履郡王,授鑲黃旗滿洲都統(tǒng)。雍正元年(1723年)宗人府劾允祹治事不能敬謹,請奪爵,命在固山貝子上行走。二月,因圣祖配享儀注及封妃金冊遺漏舛錯,降鎮(zhèn)國公。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復(fù)封郡王。高宗即位,進封履親王。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七月死,享年78歲。
胤禎是康熙帝的皇十四子,生母為德妃烏雅氏,即孝恭仁皇后,與雍正帝是同一個生母,是雍正帝親弟弟。雍正帝胤禛即位后,為避名諱,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將“胤”字改為“允”字。又因“禎”與“禛”字同音,因此被改為“允禵”。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被冊封為貝子,爾后又封固山貝子。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閏八月,胤禎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準 “用正黃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樣”。胤禎在軍中被稱為“大將軍王”,在奏折中自稱“大將軍王臣”。而此時的康熙帝則降旨青海蒙古王公厄魯特首領(lǐng)羅卜藏丹津,說:“大將軍王是我皇子,確系良將,帶領(lǐng)大軍,深知有帶兵才能,故令掌生殺重任。爾等或軍務(wù),或巨細事項,均應(yīng)謹遵大將軍王指示,如能誠意奮勉,既與我當面訓(xùn)示無異。爾等惟應(yīng)和睦,身心如一,奮勉力行。”希望地方官員給予胤禎最大的支持。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允禵按照雍正帝旨意回京,被雍正帝軟禁。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康熙帝梓宮運往遵化景陵后,雍正帝諭令允留住景陵守靈,不許返回京師,并命馬蘭鎮(zhèn)總兵范時繹監(jiān)視他的行動。同年五月二十三日,雍正帝生母因?qū)蓚兒子的對抗絕望而死,雍正帝為表示“皇妣皇太后之心”,晉封允為郡王,但未賜封號,注名黃冊仍稱固山貝子,致使允“并無感恩之意,反有憤怒之色”。
允在景陵看押期間,有一個自稱是滿洲正黃旗人的蔡懷璽來到景陵,求見允禵。由于沒有能見到允,在夜間便把寫有“二七便為主,貴人守宗山,以九王之母為太后等語”的字帖扔入允住宅之內(nèi)。允怕惹是生非,看后把字帖內(nèi)的重要字句裁去,涂抹,然后交給馬蘭鎮(zhèn)總兵范時繹,并解釋說:“因為此系小事,所以貝子不奏聞皇上,然又有些干系,故交把總送至總兵處。”雍正帝接到范時繹的奏報,特別重視,立即派遣貝勒滿都護、內(nèi)大臣馬爾賽和侍郎阿克敦等人至馬蘭峪,親自審訊蔡懷璽和允。由于雍正帝認為社會上有一股反對自己、企圖讓允等人上臺的勢力在活動。于是他革去允的固山貝子爵位,將允押回北京,囚禁在景山壽皇殿。乾隆帝即皇位不久,為了緩和雍正朝時的政治緊張氣氛,乾隆帝下令釋放了允禵和允。乾隆二年(1737年),允被封為奉恩輔國公,乾隆十二年(1747年)封多羅貝勒,乾隆十三年(1748年)晉為多羅恂郡王,并先后任正黃旗漢軍都統(tǒng)、總管正黃旗覺羅學(xué)。乾隆二十年(1755年)死,賜謚“勤”,葬于清東陵黃花山下,享年68歲。
允禵這位雍正帝的親弟弟,還算命好,總算沾了一母所生的運氣,沒有被關(guān)押致死,雖說被囚禁了十幾年,但最終保全了性命,還算善終。但說起雍正帝是否因為當了皇帝而用狠毒的政治手腕對待他的皇兄皇弟們,相信大家看了上面的介紹都會有所醒悟,每一個當政的帝王,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為了自己的尊嚴不受到挑戰(zhàn),打擊政敵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只不過手腕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罷了。但對于研究這段歷史的人們來說,由于康熙帝沒有在生前確定皇位的最終繼承人,也就留下了窺伺皇位者的可乘時機,康熙帝之死,雍正帝繼位也就必然是歷史的爭論話題,而直接受害者,允禵,也許真的就是傳說中應(yīng)該繼承的人,正如著名清史專家孟森先生所言:“夫流言則不必有實,何必定有來處?世宗惟知其非流言,故知有可究之根由。”這句話的意思是,既然是流言,就沒有必要找流言的來處。而雍正帝是唯一知道這不是流言的人,所以他一定會尋找這流言的出處。這也就告訴了人們:允禵就是傳說中的皇位繼承人。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