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翊坤宮是誰住的?《甄嬛傳》的華妃和《康熙微服私訪記》的宜妃。如果不是有游人惡意打碎了翊坤宮的玻璃窗,使一座來自18世紀英國的華麗鐘表應聲落地,位于紫禁城西六宮中部的這座小三合院可能會一直毫不起眼下去。72萬平方米的紫禁城,建了太多這樣的小院子。在此之前,很多…

如果不是有游人惡意打碎了翊坤宮的玻璃窗,使一座來自18世紀英國的華麗鐘表應聲落地,位于紫禁城西六宮中部的這座小三合院可能會一直毫不起眼下去。72萬平方米的紫禁城,建了太多這樣的小院子。在此之前,很多人在這里稍加瀏覽,便從配殿穿過直奔相連的體和殿,進而前往大名鼎鼎的儲秀宮。體和殿是清光緒帝選妃的地方,儲秀宮則是慈禧太后晚年為自己選定的養老居所,翊坤宮與這兩座院落相連而成一個整體,就像一個主建筑的前殿。
故宮的大小宮殿等級嚴明,從很多細節可以辨別出主人的身份,數數屋頂琉璃檐角上走獸的個數是最簡單的方法。太和殿等級最高,有走獸10個,保和殿為9個,而翊坤宮是5個,恪守妃嬪等級。紫禁城內廷東西六宮是后妃集中居住的區域,位于中軸線兩側。
翊坤宮修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萬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為翊坤宮。翊為敬,坤為地,翊坤即為敬地的意思。翊坤宮位于西六宮的黃金地段,住在這里的人大多位分較高,小小院落名流輩出。明萬歷朝的鄭貴妃、崇禎帝寵妃袁貴妃、清康熙朝的宜妃郭絡羅氏以及晚年慈禧都曾是這里的主人。
典型三合院建筑
翊坤宮是典型的三合院建筑,大門兩側沒有倒房,直接建有圍墻,進入宮門正對有一座木質影壁,上刻燙金的“光明盛昌”。正殿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后出廊,檐下出斗拱,門為萬字錦底,五福捧壽裙板槅扇門,窗是步步緊逼摘窗,飾萬字團壽紋,正殿懸慈禧親筆的“有容德大”匾。殿前對稱擺了一對銅香爐、一對銅鳳凰和一對銅鶴。
第一個有史料可查的翊坤宮主人(此時稱為萬安宮)是明代萬歷帝的鄭貴妃。鄭貴妃萬歷初年進宮,生皇三子朱常洵,深受皇帝寵愛。
在首輔張居正的安排下,萬歷皇帝朱翊鈞從小接受嚴格教育,內心始終遭受壓抑。16歲大婚后,朱翊鈞對所娶王皇后不感興趣,獨獨寵愛無所顧忌,喜歡戲弄皇帝的鄭氏。鄭貴妃屢次進言朱翊鈞立她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朱翊鈞對抗群臣不過,干脆罷朝三十年。最終長子朱常洛雖然成了太子,但童年備受冷落,一度性命不保。鄭貴妃晚于萬歷皇帝10年去世,靠山崩塌后,她開始想盡辦法奪權,明代三大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都與鄭貴妃相關,但最終她飽嘗世態炎涼,孤單離世,沒能隨葬帝陵。
明代翊坤宮的最后一位主人曾試圖與王朝共赴黃泉。1644年,李自成大軍圍攻紫禁城,崇禎帝走投無路,執劍逼迫后妃子嗣自盡以免成為囚徒受辱。深受寵愛的袁貴妃領命后回到自己的居所翊坤宮懸梁自盡,不料繩子斷裂,袁貴妃跌落地上昏厥,不久醒來。崇禎帝一狠心,用劍對其亂刺,認定她必死無疑后離去。沒想到袁氏命大,傷在肩部,并沒有危及生命。她被入關后的清廷擇府贍養,但日日悲傷,不久就死去了。

年妃住翊坤宮正史無記載
康熙朝的宜妃郭絡羅氏,是入駐翊坤宮時間最長的一位,自康熙十六年(1677年)起有近半個世紀之久。電視劇《康熙微服私訪》中跟隨康熙帝出入宮門的寵妃,選取的就是這個封號。宜妃也確實頗受康熙喜愛,康熙皇帝出征在外時,會命人向翊坤宮書信報平安,還會捎回當地特產,這雖不是獨一份的恩寵,但在后宮妃嬪里也不多見。
宜妃是皇九子允禟的生母。康熙末年九龍奪嫡的“亂世”中,允禟與八阿哥結黨,與四阿哥胤禛成為政敵。康熙駕崩后,四阿哥登基。宜妃原本就與胤禛敵對,又值病重,便命人抬著她乘軟榻奔喪,還走在雍正生母,即皇太后的前面,雍正帝立即大聲斥責抬轎太監,讓宜妃很難堪。
宜妃身邊的侍從成為新皇帝監控的重點。九阿哥允禟被排擠,派往西寧駐扎,與母親在翊坤宮辭行時也受到嚴密監控。雍正帝最終將允禟革除宗籍,改名為塞斯黑(滿語,豬)后賜死。雍正元年(1723年)宜妃遷居兒子允祺府邸。
受熱播電視劇《甄嬛傳》的影響,“
華妃娘娘”的原型雍正年貴妃幾乎成為了現代人心中翊坤宮的代名詞。事實上,這位命運多舛的年貴妃究竟身居何處,正史中并沒有明確記載。學者閻崇年曾感嘆:清代后妃史料少之又少。很多后妃僅有幾個字的文字留存,未生育子嗣或子嗣早殤的后妃則有可能一字不記。
《清史稿》中,關于年妃,即敦肅皇貴妃年氏的記載有100多字,已屬較多。年氏家族顯赫,父親年遐齡是湖廣巡撫、兩個兄長分別是廣東巡撫和撫遠大將軍,在雍正還未登基時便入府為側福晉,生有三兒一女,均早殤。雍正元年(1723年)封為貴妃,病重中被晉為皇貴妃,死后從葬泰陵。不久,哥哥年羹堯遭到削官奪爵,列大罪九十二條,雍正四年(1726年)被賜自盡。
清末與儲秀宮連成一體
清代對翊坤宮曾多次修繕,對其面貌改變最大的是在清末,緊鄰翊坤宮北的儲秀門被拆除,在儲秀門和翊坤宮后殿的位置,建起一座面闊五間,帶后檐廊的體和殿。體和殿東西耳房各改一間為通道,使翊坤宮與儲秀宮相連,形成四進院格局。翊坤宮儼然成了這座院落的前殿。
如今翊坤宮的窗邊擺放著大型瓷器花瓶、景泰藍工藝品和珠寶鑲嵌的桌面擺件,十分奢華。此次被人故意打翻的銅鍍金轉花水法人打鐘,為清宮舊藏。故宮收藏了完整一對,另一只在翊坤宮東窗擺放。這只鐘表內置機芯、大量彩色料石鑲嵌,鐘上立一敲鐘人,與鐘表機芯聯動,可報時,為國家二級文物。
翊坤宮正殿的陳列風格,復原了清末宮廷的日常生活。《宮女談往錄》中介紹了慈禧晚年住在儲秀宮與體和殿時的情景:“體和殿也是五間的結構,和儲秀宮是門當戶對。不過它中間一間是穿堂門,留作朝見的人和伺候的人往來出入的;東兩間連在一起,有兩個桌子擺在中間,這是老太后傳膳的地方……老太后有個習慣,吃飽了飯就不愛再聞到菜的油膩味,所以飯后經常在西二間來休息。盡西頭一間,等于儲備室,飯后小解等等都在這里。
因為翊坤宮與儲秀宮相連,每逢重大節日,慈禧都要在翊坤宮接受皇帝嬪妃和大臣的朝拜。慈禧五十大壽時,也是在這里接受四方朝賀。位于兩宮中間的體和殿,是慈禧為光緒帝選妃的地方。光緒十三年(1887年),17歲的光緒帝親政,慈禧由“垂簾聽政”改為“訓政數年”。次年十月,皇帝選妃。黃濬所著的《花隨人圣庵摭憶》中曾詳細記載過這段歷史:經過層層選拔的滿族少女依次站立在光緒面前,桌上放鑲玉如意一把,為皇后信物;繡花荷包兩對,為嬪妃信物。光緒帝雖然一早看中了江西巡撫德馨的女兒,但手拿如意遲遲不敢上前,慈禧假意鼓勵他自行選擇,卻在光緒走向意中人時大聲喊道:“皇帝!”并給予暗示,光緒帝不得已下匆匆將如意交予了前排的慈禧侄女,就是后來的隆裕皇后。慈禧認為德馨的女兒入圍必與自己侄女爭寵,趕快命人把荷包交予了末列的兩位女子,也就是后來的瑾妃和珍妃姐妹。她沒有想到,這倉促之間的處置,后來促成了光緒帝與珍妃他他拉氏之間的感情,也使隆裕皇后不得恩寵。
站在翊坤宮小院里,如果你仔細觀察,可以在正殿房檐下看到末代皇帝溥儀為皇后婉容安裝秋千架時的鐵環。婉容是最后一位在翊坤宮留下生活痕跡的后宮佳麗。大婚后,她短暫的紫禁城時光雖然常駐儲秀宮,但時常來這里游玩。她與溥儀、文繡之間的末世情緣早已被人嚼了又嚼。不論以后的她如何嗜毒成癮、如何癲狂崩潰、如何被棄后孤獨辭世,那個在翊坤宮房檐下蕩秋千的17歲女孩應該還是快樂的。寫滿女人故事的翊坤宮就此處打上句號也好。
聲明:《翊坤宮是誰住的?《甄嬛傳》的華妃和《康熙微服私訪記》的宜妃》一文由傾城網(www.420040.com)網友供稿,版權歸原作者本人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果您對文章有異議,可發郵件到
[email protected]處理!
242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