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銅鎏金掐絲琺瑯鑲玉方鼎
此件藏品,長48厘米,高55厘米,寬31厘米。立耳,飾有“壽”字,鼎有蓋,紋樣精細、流美,有青、藍、硃、金諸色。鼎腹四周各嵌有羊脂白玉,沁色溫潤、晶瑩。腹面飾海波紋、芝紋、蓮枝紋、云紋等,五彩繽紛,繁密富麗。數十只蝙蝠翩飛其間,姿態各異,寓意“福到”。腹下四足,堅實有力。原配黃花梨底座,材質名貴,暗紅透亮。可見此鼎出自貴胄之家,收藏價值不菲。此鼎工藝融描畫、鑲嵌、鎏金于一體,整體造型雄奇端莊,古樸渾厚。經五六百年歲月滄桑,保存完好,實屬不易。
夏、商、周三代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青銅時代,用紅銅、錫、鉛的合金鑄造的青銅藝術,其器形、紋飾、銘文書法和裝飾藝術,不僅具有生活實用價值,而且具有陳設欣賞的藝術價值,它對于今人了解當時的等級制度、文明方式、生產規模、生活狀態有著異乎尋常的重要作用。有專家評論:夏、商、周三代的歷史是寫在青銅器上的。這是十分形象的中肯見解。三代名器有司母戊方鼎、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禹鼎等,分別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堪稱價值連城的國寶級文物。
至公元前三世紀,周王朝分崩離析,戰國七雄并起,青銅器不再為少數人所專有,而成為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了,魏、晉、南北朝、唐宋、明清都大量使用銅器,紫銅、黃銅的使用,更為銅器制作拓展了形式多樣、工藝精致的空間。掐絲琺瑯器至明代初期已相當成熟。明景泰年(1450—1457年)間尤得皇帝青睞,下旨將宮中許多御用器具都改用掐絲琺瑯銅器,制作時先要用紫銅制胎,再用扁細的銅絲在銅胎上粘出圖案花紋,然后用各種色彩的琺瑯釉料鑲嵌填充,在完成后反復燒結,磨光鍍金。制作工藝之繁復,技術含量之高,足以令今人嘖嘖稱奇。這件明代掐絲琺瑯嵌玉銅鼎,是一件流傳有緒的宮用精品,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工藝水平,凝結了能工巧匠的創造性勞動,欣賞之余,能不感慨萬千?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