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開國紀念幣,一個祥慈的側臉
作為市場貿易的一種通行工具,貨幣一直擔當著其中的重要角色。自古時的金銀銅錢觀念,到如今的紙鈔股票時代,都是一種價值的體現形式。即便是如今的金融體系,還是缺不得最具代表性的黃金。而在紛繁錯亂的民國時代,那些有所建樹意氣風發的革命領袖或在某一領域建立絕對權威地盤稱霸的軍閥們,又會以何種“圖畫效果”來修飾自己的形象呢?
民國十八年金幣,孫先生露出了正臉
直系軍閥曹琨紀念金幣,一身軍戎裝
北洋軍閥徐世昌紀念金幣,改玩親民風
段祺瑞“執政紀念幣”,看起來很和善
張作霖“大元帥紀念幣”,臉上寫滿滄桑
按說民國的八位“總統”被嵌入到貨幣上紀念或通行實屬正常,但是割據狀態下的地方軍閥顯然不會只膜拜不樹信。于是,短暫的民國歷史,因為金幣/紀念幣的“偶像”過多,權力也隨之被“諸侯‘瓜分、地王稱道。再加上每枚硬幣后面標屬的具體出產日期,正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實情;要想讓自己永遠留在后世心中,貨幣不愧為一種最佳的留名手段。即便是現在,仍然很盛行...
最后來張袁世凱像“飛龍金幣”,很有帝國風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