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飾是不同時期審美取向的重要體現
在中國早期的象形文字體系中,“美”字像人首上加羽毛或羊角等飾物之形;遠古時代的人們在身上穿戴動物皮毛等物,既是為了御寒蔽體,更是為了美化自己,這說明人類社會自古就有對美的追求,穿戴服飾正是人們展示美和表現對美的追求的一種重要方式。有關審美的意識形態隨著人們對美的不懈追求而存在,不同時代、不同群體對美有著不同的欣賞角度和審美取向。服飾作為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的重要標志,其演變過程中正體現著特定人群的意識形態和審美取向。
明代服飾
從美學的角度上看來,世間沒有絕對意義上的美或不美。但研究作為審美主體的人類群體的審美取向以及對審美對象的深層次研究,卻是美學的工作。美學屬于哲學范疇,其真正意義在于啟迪智慧,提高人們對藝術、對美的認知品位而不是具體技巧,正所謂“重品位而非技巧”。以服飾為例,我們知道,不同人類群體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曾流行不同的服飾,這固然是當時生產力狀況的體現,但也因為服飾美的標準總在變化,使人們對用來遮羞御寒、美化身體的服飾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其審美取向總在變化。雖然不同時期的服飾并存于世并非不可以,過去的服飾也并非不美,但過去的服飾已不再是當今審美標準的范例,不再是當今審美追求的取向,她只是某段時間內人們對服飾美、對美的追求的一個結論,卻不是美本身。結論會過時,而問題永遠存在;有問題就會有矛盾,有矛盾就發展,矛盾激勵著人們去不懈追求。
二、明清服飾演變中體現的審美取向變化及其根源
任何時代、任何群體的審美觀念及取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一定文化背景、生產力水平等因素的綜合交叉反映。這些因素在變化,審美取向當然也隨之變化,我們試以明清服飾的對比差異來了解當時審美取向的演變。人們知道,自中國隋唐以來運用科舉制度為文官體系選拔人才,逐漸形成了一個出身平民但接受官方哲學教育并等待出仕、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群體,他們進可為官、退則教化萬民,成為社會的中間階層;作為上下社會階層間的聯系紐帶,士大夫群體所信奉的主流意識形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審美取向。在距離現代最近的明清兩朝,士大夫階層在意識形態上的差異自然影響了各自社會的總體審美取向,我們從這兩朝的服飾對比中可窺視一二。
中華民族開創的衣冠帶履裝束,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中具有創造性和藝術魅力的財富之一,服飾文化在周代已形成整套冠冕禮儀,其制度一直傳承到明代。明代社會對服飾的審美取向大致表現為追求外形寬大、色彩典雅含蓄、裝飾圖案精致婉約并僅做有限點綴等,這與中國社會的經濟和生產力狀況、價值觀念有很大關系。傳統中國是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歷代政府都敬奉儒家思想作為官方哲學,至明而極。恭敬、賢良、溫婉的性格是當時社會對士大夫階層的大體求,反映到服飾應用上,代表社會中堅力量的士大夫服飾多寬大飄逸、色彩含蓄,圖案簡潔婉約;上層官僚集團服飾以絢麗的色彩彰顯尊貴地位,但仍以簡潔案做點綴,這些都顯示出官方哲學對大眾審美取向的引導。
明朝開國初期以程朱理學(屬于儒家思想體系)作為官方哲學和科舉取士標準,宣揚“存天理滅人欲”,令社會風氣開始趨于保守和內向;但僵化的理學并不能遏止人性的光芒,隨著明中期以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興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浮現,理學綱常名教的權威低落了,這是城市經濟興起后市民和商人意識的一種反映。商品經濟價值規律對人們的道德觀念發生了影響,解放著理學禁錮下人們的傳統道德信念,人們開始追逐精神愉悅和物質享受。以服飾為例,這時的社會早已突破了明代初期政府對各階層服飾的規定,中上層社會服飾逐漸走向裝飾華麗,但仍以寬大飄逸、古樸大氣的士大夫階層審美取向為主流,總體說來仍精致內斂、張揚卻不粗俗。官方服飾也越來越精致但格調高雅不粗俗,與同時期的民間、士大夫服飾風格一樣,反映出含蓄古樸的審美取向。
隨后的清朝統治者有鑒于晚明思想界的震蕩,在立國之初大力推行“尊儒重道”國策,使程朱理學重新走紅;與之相呼應,審美取向明顯地向綱常名教退卻,明末以來的思想解放潮流就此被強行中斷。清代政治體制大多延續明制,清朝統治集團對于審美的認識,是要努力遏止明后期以來士大夫階層的流連聲色,從而回到轉移人心和整頓風俗的軌道上來,以此引導中國讀書人溺于“修身”、耽于“文章”,傾全力“復古”而遠離現實。中國士大夫階層自此開始集體沉淪,喪失了獨立的信仰和人格,成為統治者的附庸。
我們對審美取向進行探討時,除必須了解特定群體的意識形態信仰外,也不能忽視外部環境的影響,特定人群的價值觀念可以變化、影響到審美取向的變化;而自然環境、生產力水平也在不斷變化,所以特定人群的審美取向也是其相應的歷史文化背景、自然狀況和生產力水平的反映。清朝的創建者是發源于關外苦寒地區的女真部落,靠漁獵生存,文化落后,因為長年與明朝軍隊作戰,其服飾元素大多效仿明軍,并結合自身特有的馬蹄袖,樸素便捷是清初服飾的主要特點。在入關統治中原后,清朝利用明降軍嚴厲鎮壓各地反抗,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自身習俗統一男子發式,廢除了有近三千年歷史的華夏衣冠。清代流行短小緊身的服飾,與明代形成鮮明對比;明代男子束發綰髻,清代男子則剃發垂辮腦后;這些改變無關審美取向而純系高壓統治的手段。
清初官方及士大夫服飾在外形上雖與明朝涇渭分明,但在制作手段和裝飾工藝方面大體沿用明朝而稍有變化。清中期以來,隨著統治集團的日益腐化,服飾作和審美取向就顯示出了明顯變化,做工精細而繁冗華麗的裝飾風格,反映的是社會上層近乎病態的暴發戶審美取向;其他工藝品如瓷器家具等,同樣背離了含蓄內斂的中國傳統士大夫情調審美觀,是那個異族統治時代的寫照,是中國古代文明走向衰落的見證。清代服飾由最初的樸素簡潔到后來的繁冗華麗,無不與統治者的歷史發展背景有關。女真起源于苦寒的白山黑水間、不事農耕,生存的艱難造就了強大的戰斗力和尚武精神,審美取向崇尚簡單實用;但入關統治中國并逐漸穩定下來后,其落后的文化傳統終究還是華夏文明面前的侏儒:雖用漢語漢字卻不能體會中華文明溫婉內斂的精神追求和審美取向,在服飾應用上僅僅簡單地模仿華夏衣冠的高雅華麗、堆砌拼湊各種裝飾元素。清代士大夫階層的集體沉淪,使對社會大眾的審美取向進行引導的角色只能由統治階層來擔當,故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大量清代各階層服飾無不以華麗裝飾為能事,士大夫階層溫婉內斂的傳統審美取向已難尋覓。
三、結語
綜上所述,任何時代的人類群體的審美觀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她是一定自然環境、社會制度、文化背景及生產力水平等因素的綜合交叉反映。這些因素在變化,審美取向就也在變化,什么是美及審美取向如何并無固定答案,此時的美或許是彼時的不美;但對美的追求是永恒的、審美取向的演變是永恒的,美就在人們對她的不懈追求中得以充分體現。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