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子床是因床上有頂架而得名,一般四角安立柱,床面兩側和后面裝有圍欄。上端四面裝橫楣板,頂上有蓋,俗名“承塵”。圍欄常用小木塊做榫拼接成各式幾何紋樣;也有的在正面床沿上多安兩根立柱,兩邊各裝方形欄板一塊,名曰:“門圍子”。正中是上床的六戶;更有巧手把正面用小木塊拼成四合如意,中央十字,組成大面積的欞子板,中間留出橢圓形的月洞門,兩邊和后面以及上架橫楣也用同樣做法做成。床屜分兩層,用棕繩和藤皮編織而成,下層為棕屜,上層為藤席。棕屜起保護藤席和輔助藤席承重的作用。藤席統編為胡椒眼形。四面床牙浮雕螭虎龍等圖案。牙板之上,采用高束腰做法,用矮柱分為數格,中間鑲安絳環板,浮雕鳥獸、花卉等紋飾;而且每塊與每塊之間無一相同,足見做工之精。這種架子床也有單用棕屜的,做法是在四道大邊里沿起槽打眼,把屜面四邊棕繩的繩頭用竹楔鑲入眼里,然后再用木條蓋住邊槽。這種床屜因有彈性,使用起來比較舒適。在我國南方各地,直到現在還很受歡迎。北方因氣候條件的關系,喜歡用厚而柔軟的鋪墊,床屜的做法大多是木板加藤席。
架子床在明代家具中是體形較大的一種家具,做工精美,清雅別致,如以黃花梨木制作,彌足珍貴。清代架子床不僅用料厚重,形體高大,并且圍欄、床柱、牙板、四足及上楣板等全部鏤雕花紋,還有在正面裝垂花門的,玲瓏剔透,恢弘壯觀。
紅木雕葡萄紋架子床(帶炕桌),清末,高258厘米
此為清晚期較常見的架子床,前面采用小開門,花板通雕葫蘆萬代吉祥紋飾,絳環內或嵌理石,或嵌玻璃。床帽邊沿起線打洼,顯得很壯觀。可以拆卸的結構便于移動和組合。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