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仕服裝以襦裝,帔帛及男裝為主,襦裝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棉衣,有窄袖、長袖、無袖多種,而裙子則為長方形的方片直裙,圓弧形多褶斜裙或喇叭裙多種。
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長圍巾。
還有特別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長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婦女還喜歡穿各款領口的小袖衣、條紋褲、繡鞋等源自西域圖案式樣的服裝,她們的頭上還戴著冪離、帷帽,隋唐之世,紅、紫、黃、綠四種顏色為最受歡迎的色調。
下面看看唐代女仕服裝的種類及圖案。
圖案
于莫高窟427窟出土,唐彩塑觀音上衣菱格忍冬朱雀紋,屬植物幾何類圖案
此圖為莫高窟156窟,唐彩塑-枕頭鸂鶒寶相花紋
上面兩幅圖屬于動物類圖案的花紋,唐代民間流行圖案花樣眾多,大約有聯(lián)珠紋,即圖案基本構造為平排連續(xù)的圓形組成,周邊聯(lián)珠作裝飾,圓心則為鳥獸紋,而圓形外圍則以四向放射的寶相紋作裝飾,這式樣的圖案源于波斯薩珊王朝,經商旅輾轉傳入中原(黃能馥,1999,240)。寶相花紋是由盛開的花瓣,花的蓓蕾以及葉子等自然素材組合而成,并且按放射對稱的規(guī)律排列。
于莫高窟31窟出土,唐壁佛說法圖供養(yǎng)菩薩裙子寫生型折枝散花紋,屬植物幾何類圖案
于莫高窟159窟出土,唐彩塑文殊菩薩御獅人褲子錯彩雷紋,屬幾何類圖案
于莫高窟220窟出土,初唐供養(yǎng)菩薩衣服幾何小花紋,屬幾何類圖案
上面三幅圖屬于植物類圖案其中包括重復的大自然物像,流線圖型等,還有幾何紋,具有不同的形式,如龜甲、雙距、方棋、雙勝、如意等,唐代期間幾何紋式樣造形豐富,主紋突出,經常出現(xiàn)對稱構圖,色彩鮮艷明亮,創(chuàng)中國歷史織錦式樣之先,下開宋、明、清衣飾潮流。
種類
唐代女性所穿服裝主要分為襦服、男裝、帔帛、回鶻四種,各有不同特色,代表唐代社會思想開放及融合胡族文化的風氣。
襦服即由女上衣和女裙配套的服裝,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棉衣,有窄袖、長袖、無袖多種,而裙子則為長方形的方片直裙,圓弧形多褶斜裙或喇叭裙多種。它的特點在于領口常有變化,如圓領,方領,斜領,雞心領,袒領等。
襦裙裝--敦煌藏發(fā)現(xiàn)唐絹本設色凈土變,縱137厘米,橫101厘米,椎髻,圓領對襟窄袖小衫,高腰石榴長裙,頸帶串飾,端莊秀美,英國不列顛博物館藏
披帛--唐.周昉,字仲朗,(簪花仕女圖)描當時貴族仕女游樂生活,女梳寶髻,上髻上簪花,穿大袖衫,大擺曳地花裙,披帛,打扮艷麗,反映8世紀貴族婦女寬松式服裝流行式樣
帔帛即唐代婦女肩背上披著長圍巾,兩端垂在臂旁,有時把圍巾兩邊用手捧在胸前,垂至膝下,什至固定在裙子系帶上等,形式視乎當時的審美標準而定。根據《舊唐書?車服志》記載:"婦人初施羃離(音密離)以蔽身,到唐永徽始用帷帽,用薄紗掩至頸,謂之淺露。羃離類似現(xiàn)今的方巾,材料為繒帛,用以遮蔽全身,原為胡服,隋唐之世婦女作為蔽體。
男裝--陜西禮泉縣煙霞村唐右驍衛(wèi)大將軍薛國公阿史那貞墓第五天井西壁壁畫提扇仕女圖,梳朝天髻,穿白衫子,背子長裙,腰束絹帶,披帛,笏頭履。
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一種反映,《新唐書?車服志》中說明"中宗后,宮人從駕皆胡冒(帽)乘馬,海內效之,至露髻馳騁,而帷帽亦廢,有衣男子衣而(革華)奚契丹之服。"這種女裝男性化的風尚是由外族傳入中原所致。敦煌莫高窟晚唐17號窟發(fā)現(xiàn)藏經洞的洞窟,高僧身后左壁所繪持杖供養(yǎng)女子身上,也有具體形象。
甘肅安西榆林窟回鶻圣天公主供養(yǎng)像
回鶻是唐代西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原稱回紇,唐貞元四年,回紇可汗請?zhí)聘姆Q回鶻。其時回鶻族人與漢族人民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因此回鵙婦女裝束以及回鶻舞蹈對唐代宮廷產生較大影響�;佞X裝的特點是翻折領連衣窄袖長裙,身衣身寬大,下長曳地,腰際束帶,而頭部則梳椎狀回鶻髻戴珠玉鑲嵌桃形金鳳冠腳穿笏頭履。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