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時期,社會生產力高速發展,又產生許多物質文明。從甲骨文中可見的象形文字就有桑、繭、帛等,可證明農業在當時的發展程度。又從出土的商代武器銅鉞上存有雷紋的絹痕和絲織物殘片等,可見那時的工藝水平的高超和精湛。殷商甲骨文中,可見王、臣、牧、奴、夷及王令等,衣冠服飾隨著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分工,開始打上了時代烙印,成了統治階級“昭名兮、辨等威”的工具。尊卑貴賤的生產關系的分化,促使服飾也開始形成其固有的等級制度。
周代是中國冠服制度逐漸完善的時期。這時候,有關服飾的文字記載十分多見青銅器銘文中,有關服飾的記載和“虎冕練里”(毛公鼎)、“女裘寶殿”(周、伯蔡文簋)等。隨著等級制的產生,上下尊卑的區分,各種禮儀也應運而生。反映在服飾上,有祭禮服、朝會服、從戎服、吊喪服、婚禮服。這些服飾適應了天子與庶民,甚至被沿用于商周以來的二千年封建社會之中。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間不全遵周制度。七國崛起,各自獨立。其中除秦國因處西陲,與其它六國有差異外,其它六國均因各諸侯的愛好和奢侈,以及當時興起的百家爭鳴之風,在服飾上也各顯風采。春申君的三千食客中的上客均著珠履;平原君后宮百數。衛王宮的衛士穿黑色戎衣;儒者的縟服長裙褒袖、方履等等。漢初服飾,與民無禁。西漢雖有天子所服第八詔令的服飾制度,但也不甚明白,大抵以四季節氣而為服色之別,如春青、夏赤、秋黃、冬皂。漢代婦女的日常之服,則為上衣下裙。
魏晉南北朝以來,由于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將北方民族的服飾帶到了這一地區。同時,大量民族服飾文化也影響和同化了北方民族的服飾。婦女的日常衣服仍以上身著襦、衫,下身穿裙子。襦、裙也可作為禮服之內的襯衣衫。
隋統一全國,重新厘定漢族的服飾制度,然而也難以擺脫其由北向南統一而帶來北族服飾形制的影響。只是到了唐代帝國的建立,才以其長時間的統治,加上其強盛的國力,令其服飾制度上承歷代制度,下啟后世冠服制度之經道,同其社會一樣,呈現出繁榮景象。
唐人與西北各民族的交往頻繁,各民族同唐人雜居內地的也很多,因此,唐人穿胡服的裝束常會在該時代的文物中見到。隋唐時婦女的日常服飾是衫、襖、裙,多見是上身著襦、襖、衫,而下身束裙子。裙子以紅色最流行,其次是紫、黃、綠色。唐代婦女的鞋子多將鞋頭作鳳形,尺碼同男子相似。宮人侍左右者均著紅棉靴,歌舞者也都著靴。婦女的日常服飾名目繁多,有如襖、衫、袍、腰巾、抹胸、裙、褲、膝褲、襪、鞋靴等等。
宋代北方大片土地淪為女真族貴族統治領地,中國古代服飾也因其政治和經濟因素而發生交互影響�!独m資治通鑒》記載:“臨安府風俗,自十數年來,服飾亂常,習為邊裝……”可見南宋京都也尚北服。宋代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穿襖、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褲。其面料為羅、紗、錦、綾、絹。尤其是裙子頗具風格,其質地多見羅紗,顏色中以石榴花的紅色最注目。褶裥裙也是當時裙子中有特點的一種,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貴族婦女著裙的褶裥更多。
元代是蒙古族入關統治中原的時代。其時中國古代服飾既襲漢制,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須剃發為蒙古族裝束。蒙古族的衣冠,以頭帶帽笠為主,男子多帶耳環。然至元大德年間以后。蒙、漢間的士人之服也就各從其便了。婦女服飾,富貴者多以貂鼠為衣,帶皮帽。一般則用羊皮和毳氈作衣冠材料。當時的袍式寬大而長,常作禮服之用。元末,因貴族人家以高麗男子女子的裝束為美,又流行起衣服、靴、帽仿高麗式樣。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后,先是禁胡服、胡語、胡姓,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姓服飾、內臣服飾,其樣式、等級、穿著禮儀真可謂繁縟。就連日常服飾,也有明文規定,如崇禎年間,皇帝命其太子、王子易服青布棉襖,紫花布衣,白布褲、藍布裙,白布襪、青布鞋,戴皂布巾,裝扮成老百姓樣子出面活動,然也印證了當時平民百姓的衣飾。明代婦女服飾規定民間婦女只能用紫色,不能用金繡。袍衫只能用紫綠、桃紅及淺淡色,不能用大紅、鴉青、黃色。帶則用藍絹布。明代的衣衫已出現用鈕扣的樣式。明代婦女的鞋式仍為鳳頭加繡或綴珠。宮人則著刺上小金花的云樣鞋。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曾下令:“有效他國(指漢族)衣冠束發裹足者,重治其罪。”
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后期雍政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族服飾并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后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于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越來越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云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1840年以后進入近代,西洋文化侵透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方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早期,服裝式樣變異甚少,民間仍然是長袍馬褂為男子服飾;女子則上襖下裙。
風行于本世紀二十年代的旗袍,脫胎于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樣式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尚無專業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經過千家萬戶,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
從20世紀20年代至四十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二十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以來束胸駝背的舊貌,讓女性體態與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大功。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脛而走,全國仿效,幾乎成了二十年代后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意,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其中如交際花唐英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的云裳時裝公司便是。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