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布里埃爾·德·克利,法國軍官,在馬提尼克島(Matinique)種植第一株咖啡樹, 1777年在馬提尼克就有1800萬棵咖啡樹,有些被運往海地、圣多明各和瓜德羅普。
伏爾泰,法國史學家兼哲學家,工作常喝咖啡加巧克力,喝咖啡長達65年的人。
丹東、馬拉,著名法國革命領袖,上演講臺前,先喝下幾杯咖啡。
巴爾扎克,法國19世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法國現實主義文學成就最高者之一。豪飲咖啡20年,巴爾扎克是一個視咖啡如命的人,他那句“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有人作過統計,以建造《人間喜劇》馳名于世的巴爾扎克,一生飲下咖啡5萬杯,平均每天6~7杯。
畢加索,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畢加索剛到法國時,囊中羞澀,靠那些商不值錢的畫作換取在咖啡館的食宿。那善良的老板怎么也料想不到,他給予畫家的人情關懷,日后竟會得到如此豐厚的回報。
拿破侖,公認的戰爭之神,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一(亞歷山大大帝,凱撒大帝,漢尼拔,拿破侖),一生也酷愛喝咖啡,他形容喝咖啡的感受是,“適當數量的濃咖啡會使我興奮,同時賦予我溫暖和異乎尋常的力量。”
馬克·吐溫,美國著名小說家,曾這樣描述自己喝土耳其咖啡的感受:“我一口喝下又濃又苦的咖啡,雖然只是那么小小的一杯,那些咖啡渣卻固執地堵在我的喉嚨和胸口,使我呼吸不順,足足咳了半個小時……”。
斯蒂芬·茨威格,奧地利作家,這樣來形容當年的維也納咖啡文化:“咖啡館始終是一個接觸和接受新聞的最好場所。要了解這一點,人們必須首先明白維也納的咖啡館是什么。事實上,維也納的咖啡館是一個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找不到的文化機構,是一個民主俱樂部,而入場券不過是一杯咖啡的價錢。”
凡·高,荷蘭后印象派畫家,1853-1890,生前有個小小的心愿:“也許有那么一天,我的畫能在一間咖啡館里展出。”他的很多經典之作,也都咖啡館創作而成。《朗格洛瓦橋》、《夜間的咖啡館》、《黃房子》。
巴赫,德國著名音樂家,被稱之為:“西方音樂之父”。巴赫的著名的《咖啡康塔塔》體現咖啡與音樂的快樂交融。
愛因斯坦,德裔美國物理學家(擁有瑞士國籍),相對論——“質能關系”的提出者,在大都會咖啡館里,愛因斯坦時常端著一杯咖啡,手里拿著一本書,時而冥思苦想,時而激動地在書上寫寫畫畫,一坐就是一個下午。在這里,愛因斯坦讀完了名著《科學的價值》。
海明威,美國著名小說家,代表作有《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老人與海》。當海明威回首自己的過去時,卻驚覺自己不過是一個流連忘返于各個咖啡館的異鄉人。
切·格瓦拉,馬克思主義革命者和古巴游擊隊領導人。他是古巴共和國的英雄,在古巴相當于中國的毛澤東主席,雖然已無法查證他生前與咖啡的聯系,但咖啡館長期以來都是“煮咖啡論天下事”的地方,所以古巴咖啡館無不掛著他的肖像畫。并成為古巴著名咖啡品牌Cubita的形象標志。
劉德華,香港著名歌星,影星,歌迷稱其為“華仔”,曾經是個不折不扣的咖啡腔,每天喝十幾杯黑咖啡,“睡前喝咖啡反而能催眠!”但是遭到歌迷和家人的強烈反對之后,劉德華不得不收斂自己嗜咖啡如命的癖好,只喝溫水。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