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句: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探討中國銅鏡的起源,這就要從銅鏡的一個別名“鑒”談起�!犊脊び洝罚�“金錫半,謂之鑒隧之齊。”鄭玄注:“鑒亦鏡也。”鑒字又見于《左傳·定公六年》:“昭公之難,君將以文之舒鼎,成之昭兆,定之(擎)鑒。茍可以納之,擇用一焉。”杜預注曰:“(肇)帶而以鏡為飾也,今西方羌胡猶然,古之遺服也。”而有些史籍中“鑒”又有明確的以水鑒容的含義�!渡袝�·酒誥》:“古人有(言)曰:‘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監通鑒)《莊子·德充符》:“仲尼曰:‘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這都證明先人曾用器盛水鑒容。郭沫若先生認為:“古人以水為監,即以盆盛水而照容,此種水盆既稱為監,以銅為之則為鑒……”甲骨文中監字作(盟)或(監),像水盆旁一人鑒容形,可見中國先人在用銅鏡鑒容之前是采用以水鑒容的。至于怎樣從以水鑒容過渡到以銅鏡鑒容,郭沫若先生是這樣推斷的:“普通人用陶器盛水,貴族用銅器盛水,銅器如打磨得很潔凈,既無水也可以鑒容。故進一步,即由銅水盆扁平化而成鏡。銅鏡背面有花紋,背心有鈕乳,即是盛水銅器扁平化的遺痕,盛水銅器的花紋是在表面的,扁平化后則變成背面了。鈕乳是器足的根蒂。”梁上椿先生在《古鏡研究總論》中曾對中國古代銅鏡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作過如下排列:“止水一鑒盆中靜水一無水光鑒一光面銅片一銅片背面加鈕一素背鏡一素地加彩繪一改繪彩加鑄圖紋一加鑄字銘。”從中國古代先人的生活習俗和目前掌握的資料看,由盛水鑒容,過渡到銅鏡鑒容的推測是最能讓大家接受的。
銅鏡的始鑄年代和傳說
中國在什么時代開始鑄造和使用銅鏡,古史中記載了許多傳說。《軒轅黃帝傳》說:“帝因鑄鏡以像之,為十五面,神鏡寶鏡也。”又《黃帝內傳》說:“帝既與西王母會于王屋,乃鑄大鏡十二面,隨月用之。”《玄中記》說:“尹壽作鏡堯臣也。”正如把一些發明創造歸功于黃帝一樣,古人也將銅鏡的使用說成起始于黃帝。這些傳說雖然不足為憑,但它卻把我們的探索帶到了一個古老的年代。黃帝時期正處在我國原始社會解體的時候,距今約5000年,尹壽作鏡的傳說則要晚一些。1975年和1976年甘肅廣河齊家坪和青海貴南承馬臺的齊家文化墓葬中先后出土了兩面銅鏡,一下把傳說和實際的時代拉近了。據碳14法測定,齊家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000多年,距今約4000多年,屬原始公社的解體時期。由此可見,齊家文化銅鏡應屆銅鏡的初起形式,已距銅鏡的始鑄年代不遠了。
人類的瑰寶
世界古代銅鏡大致分為東西兩大體系。西方體系以西亞、古埃及、古希臘、羅馬等國的圓板具柄鏡為代表。
據日本學者樋口隆康先生在《古鏡》一書中介紹,在伊拉克的基什遺址(公元前2900年~前2700年)和伊朗的蘇莎遺址(公元前2300年~前2200年)、巴基斯坦的印達斯文明時期的遺址(公元前2000年)中都出土了青銅鏡,這些青銅鏡都是有柄鏡。在埃及第十一王朝時期的石棺浮雕紋飾中,則有了持把鏡妝飾的貴婦人像,其年代也在公元前2000年。
東方銅鏡體系以中國圓形具鈕銅鏡為代表。盡管在不同時期中國銅鏡曾出現過方形鏡、花形鏡、有柄鏡,但圓形具鈕鏡一直是銅鏡的重要形式,也是中國銅鏡的主要特點。
銅鏡的特點
中國古代銅鏡的發明和鑄造,自齊家文化時期就已經開始,歷經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各朝代,每一時期都有其各自的獨特風格與特點,形成了我國銅鏡完整的發展演變系統。銅鏡的鑄造,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特別是手工業的發展水平。
銅鏡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大量精美青銅器的一個組成部分。進入鐵器時代后,大量的青銅器逐漸被鐵器和陶瓷器皿取代了,然而銅鏡卻以它耐腐蝕和精美的特性,得到進一步發展。當然,這種發展是建立在不斷改進合金成分的科學基礎上的。
古代工匠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對前代的銅鏡鑄造業不僅繼承,而且還有所創造、有所變化,因而形成了不同時代的特征與風格,成為我們今天鑒別銅鏡時代的重要依據。古代使用銅鏡的事例,零星記載于史書中。這些事例涉及的方面很廣,既有春秋時期周王與諸侯間的賞賜,又有三國時期對友邦的贈送;既有南北朝時期感人至深的“破鏡重圓”,又有唐朝時期千秋節的贈鏡祝福。通過這些事例,我們可以知道除了鑒容之外,銅鏡還有另外一些用途。
1.以銅鏡作賞賜
春秋早期,銅鏡也被用來賞賜,這說明當時銅鏡的稀少和珍貴�!蹲髠�·莊公二十一年》記載:“鄭伯之享王也,王以后之(磐)鑒予之。虢公請器,王予之爵,鄭伯由是始惡于王。”這里的(擎)鑒即銅鏡,杜預注曰:“(肇)帶而以鏡為飾也,今西方羌胡猶然,古之遺服也。”鄭伯朝見周王,周王將配帶的銅鏡賞賜給鄭伯,周王同時賞給虢公銅爵,鄭伯認為周王賞賜不公,從此開始對周王不滿。由此可見,銅鏡作為珍貴的生活用具,還不能同禮器銅爵相提并論。
2.以銅鏡為禮品和紀念品
《三國志·魏志·倭人傳》記載:景初二年六月,日本邪馬臺國遣使者到魏都洛陽。魏明帝頒布詔書并封該國女王卑彌呼為“親魏諉王”,并贈送了包括“銅鏡百枚”在內的許多物品。
中國唐代的經濟、文化對外國影響很大,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及歐洲的友好往來。唐鏡也被商人們經過這條路帶往各地。近年來、中國周邊國家朝鮮、蒙古及獨聯體中的國家等都發現了唐代銅鏡,伊朗甚至發現了仿制的唐式鏡。
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受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很深。在唐代,日本派了許多遺唐使、留學生、僧人到中國考察、學習。他們將許多銅鏡舶載回日本,這部分銅鏡有的被神社、寺廟所收藏,一直保存至今。這些收藏唐代傳世鏡的神社、寺廟都是日本歷史悠久的大寺、名剎,如收藏最多的正倉院所在的東大寺,是與圣武天皇(公元724年~749年)有關系的寺。至于散落民間、后又被發掘出土的銅鏡,其墓主則多為豪族和高官。墳墓所在的地區,或是古代政治、文化重地,或是交通要沖。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對唐鏡是作為瑰寶加以珍藏的。
另外,在東晉(公元317年~419年)時代,北方有位“五胡”之一的苻丕,因為敵人慕容垂來攻打他,就派他的堂弟到晉朝來請救兵,并帶了一件青銅鏡和一串黃金婉轉繩,送給晉朝的大將軍謝玄(見《三十國春秋》)�?梢娫诋敃r是很珍視銅鏡的,因為在兵荒馬亂的東晉時代,銅料十分匱乏,鑄造一件精致的銅鏡是十分困難的。
3.以銅鏡為信物
“破鏡重圓”的故事出自唐人孟棨(qi)所著《本事詩·情感第一》:南朝最末的一位皇帝陳后主陳叔寶是一位風流天子。他在南京雖然身為皇帝,卻不太管理國家大事,整天醉生夢死地在宮中和把子、獅客們喝酒吟詩,過著荒唐的生活。陳叔寶有一個妹妹,被封為樂昌公主,她姿容和才學超群,和陳國太子的下屬徐德言結為夫妻。陳國日益衰微,一天徐德言對妻子說:“以你的才華和容貌,國亡后必定要落在豪強的家里,如果我們還有情緣,我希望能再見面,但要有個信物作為憑證。”徐于是將一面銅鏡破為兩半,自己留一半,另一半給妻子說:“你以后每年正月十五那天在市上賣這半面鏡子,如果我還活著,我也在這天來找你。”
陳國亡國后,樂昌公主果然落入了隋朝大臣越公楊素家里,受到楊的寵愛。徐德言經過流離顛沛,終于回到了京城。正月十五這天,他來到集市上,看到有人正在高價叫賣半面鏡子,徐德言將那人領到住處,設食相語。那人所賣的半面鏡子與自己的半面鏡子正好合在了一起,徐于是寫了一首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陳氏看到詩后,心中很悲痛。這事被楊素知道了,就讓陳氏和徐德言團聚,并送給他倆許多東西。后來徐德言與陳氏回到了江南,二人白頭偕老。
一面銅鏡能起到這么大的作用,由此可見古人對銅鏡的重視程度。它除了鑒容外,也常作為男女愛情的信物和象征物,漢代銅鏡上就鑄有“長相思,毋相忘”的句子。
4.以銅鏡為聘禮
我國古代的婚姻制度,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經雙方家長同意后,就下聘禮,聘禮中就有銅鏡和鏡臺。元朝戲劇家關漢卿在他所著的《溫太真玉鏡臺》一劇中,對鏡臺做聘禮的故事有生動的記述。
溫太真名斷,是東晉時代一位有名的人物。他奉皇帝的沼令北征劉聰,把劉聰珍藏的玉鏡臺,當做勝利品奪取回來,私自藏在家里。后來他的元配夫人死了,恰巧他的一位堂房姑母,有女兒還沒出嫁,托他介紹一位出色的女婿。溫太真心中有數,假意對他的姑母說:“像我溫某這樣的人物,能夠做你家的女婿嗎?”他姑母莫名其妙地隨口允諾了。過了幾天,他再去姑母家說:“合乎你條件的女婿,已經找到了。”于是他把那玉鏡臺當做聘禮,恭而敬之地捧到了姑母家。等到結婚的那一天晚上,姑娘用雙手掀開紗巾,看到這位新郎,抿著嘴笑了起來,悄悄地對他說:“我早疑心就是你這老東西,果然不出所料呀!”(見《世說新語·假譎篇》)
5.以銅鏡為生日禮物
據《玉海》卷九十記載:唐玄宗把他的生日八月初五定為“千秋節”。規定在這一天王公以下都得貢獻銅鏡。唐玄宗生日當天登上花萼樓接受朝臣們和外國使臣的慶賀,并同時對四品以上僚臣賞賜銅鏡。唐玄宗本人曾寫有《千秋節賜群臣鏡》詩:“鑄得千秋鏡,光生百煉金,分將賜群臣,遇像見清心……”受這種風氣的影響,民間也開始流行八月初五鑄鏡相贈的習俗。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