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qū)里的老裁縫:傳統(tǒng)工藝在他“手心開花”
歲月更迭 他專注旗袍堅守傳統(tǒng)
8月25日,記者采訪到這位老裁縫,雖然歲月更迭,他依然匠心獨運,堅守著自己的“私人訂制”,堅守著對旗袍文化的尊重。
老店鋪
為你“私人定制”旗袍
在城區(qū)米市社區(qū)米市街旁一個非常老舊的小區(qū)門口,這間家庭式的、非常不起眼的裁縫店由飯廳改裝成縫紉室,十多平方米,一臺縫紉機和一張長條型工作臺占據(jù)了店鋪大半空間,室內(nèi)掛著成品衣服和布料。“這里主要定做旗袍。”裁縫江松林是名中年男子,遂寧本地人,他就是這家家庭式旗袍定做的“老裁縫”。
“我的伯伯是做旗袍的老裁縫,80幾歲時離世,伯伯當時跟隨一個上海老師傅的徒弟,學了這做旗袍的縫紉手藝。”老裁縫江松林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結緣做旗袍的淵源,1962年出生的他,家里有5個兄弟姐妹,因為貧窮,17歲時跟隨伯伯學旗袍縫紉手藝。江裁縫說,“別看我是男子,我當初就喜歡縫紉手藝。”
“我從最基本的踩針、縫紐扣學起,一步一步地學會了量體、裁剪、縫紉、熨燙等各道工序,也學會了各種式樣、不同難度的服裝裁剪縫制。”江裁縫告訴記者,跟隨自己的伯伯學成后做起了旗袍縫紉生意,一干就是30多年。
“當時學好裁縫手藝不愁吃穿,現(xiàn)在的裁縫很多都改行做其他生意了。但做旗袍還是有市場的,旗袍很有韻味,是中國國粹,一直都有消費人群。”江裁縫接著說,“裁縫當了30多年了,打算就這么做下去。”
老裁縫
見證行業(yè)衰變興旺
采訪期間,江裁縫一直沒有停下手中活兒。一件旗袍裝半成品,在他嫻熟的手里像在跳舞。
“以前都是腳踏式縫紉機,很累,現(xiàn)在電動的更專業(yè)、細致。”江裁縫告訴記者,新型電動縫紉機走線操作更方便。江裁縫說,雖然現(xiàn)在有些工序有各種機器代替,但他還是習慣手工活。記者看到,在江裁縫的店里,有一臺縫紉小機械、一把電熨斗。其他環(huán)節(jié),全靠手工制作,比如旗袍的紐扣、紐扣花樣、衣袖袖邊、衣邊等。
“曾有學徒來學習,但沒能堅持下來。時代變了。”江裁縫感嘆,裁縫在這個年代不再是昔日的“香饃饃”,年輕人也不會來學這門手藝。
現(xiàn)場,記者看到,江裁縫的手工做衣服是個細致活,從布料到做成衣服,得經(jīng)過量身、設計、畫版、裁剪、縫制等大大小小十幾道工序。江裁縫指著門邊一件大紅色的旗袍成品說:“做旗袍裁縫,因顧客面貌、身材、氣質而異。來定做旗袍的顧客,我會為他們挑選布料、花色、款式,作出合身的旗袍裝。”
“真正扯布料做衣服才能看出裁縫的真功夫,每個人的身材各不同,恰到好處才能做出貼身的旗袍。”江裁縫說,“好在最近這兩年又返璞歸真了,很多人開始重新看重手工藝,現(xiàn)在來訂做衣服的人很多,單子接都接不完,中老年婦女居多,還有來自全國,甚至外國人也都慕名過來定做旗袍。”
在江裁縫的小店里,記者看到人們對文化的欣賞。然而,像江裁縫這樣的傳統(tǒng)制作旗袍工藝如何保護或創(chuàng)新發(fā)展,卻值得我們深思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