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字子房,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前后)的重要謀臣,先祖是戰國時期韓國人,祖父、父親都曾在韓國為相。秦滅韓國時,張良有家僮三百人,但他連死了的弟弟也顧不得好好安葬,就拿出全部家產,尋訪收買刺客,謀劃刺殺秦始皇,為韓復仇。
在秦始皇東游時,張良和刺客在博浪沙(今中國中部河南原陽縣東南)狙擊未成。秦始皇下令全國搜捕刺客。張良只好隱姓埋名,逃亡躲藏到了下邳(今中國東南部江蘇睢寧西北)。在那里他得到了《太公兵法》。
有一次,張良到橋上散步,遇到一個老人。老人走到張良面前時,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然后對張良說:“小子!去把鞋給我撿回來。”張良見他是個老人,強壓怒火,下去給他撿了回來。老人又命令他給穿上,張良覺得做了好事,就做到底吧,于是給老人穿上了鞋子。
老人笑著走了,走了一段又返回來,讓張良五天后在橋上等他。張良很驚訝,但五天后天剛亮的時候,還是去了,結果老人早就到了。老人訓斥他和老人約會不該遲到,說了五日后再來,就走了。五天后,拂曉時張良就去了,結果老人還是比他先到。老人讓他過五天再來。這次張良半夜就去了,老人高興地把《太公兵法》交給了他。老人這樣考驗張良,實際上是考驗他“大勇能忍”的性格,缺少這種性格的人是很難成大事的。
公元前209的七月陳勝、吳廣起義爆發之后,張良也聚集了百號人起事,后來和劉邦相遇,就歸附了他。從此輔佐劉邦轉戰南北,用計策幫劉邦爭奪天下,成為首席謀士。
劉邦進占咸陽后,見到秦宮室里的豪華帷帳,狗馬、珍寶和成百上千的美麗的宮女,就留戀起來,想長住宮中。樊噲勸說劉邦,劉邦不肯聽。張良也極力勸說,說劉邦現在剛入秦就要貪圖享樂,是在“助桀為虐”,還說樊噲的話是“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劉邦終于聽了張良和樊噲的勸告,退到霸上,得到秦民的擁護。
不久,項羽西進,見劉邦固守函谷關,大怒,打算進兵攻打。張良曾經在項羽的叔叔項伯殺人后掩護過他,所以,項伯聽到項羽要發兵的消息后,連夜到漢軍中要張良趕緊逃命。張良認為丟下劉邦逃命不仗義,于是拉項伯去見劉邦。一方面說服劉邦委曲求全,一方面請項伯回去向項羽說情。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在鴻門宴上卑辭表示臣服,項莊舞劍想加害劉邦時,項伯又出來掩護,劉邦這才得以脫身逃出虎口。
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封諸王結束,劉邦被封為漢王,領地是中國西南部的巴、蜀和漢中。劉邦去領地時,張良建議他邊走邊燒掉棧道,以表示不再回來,消除項羽對他的戒心,使他放心地北攻齊國,給韓信后來出擊創造了條件。
公元前205年,劉邦在彭城一戰中戰敗,張良建議爭取英布、彭越和韓信聯合反楚,為以后對項羽的戰略包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前204年,劉邦被項羽包圍在了滎陽(今河南滎陽),劉邦為擺脫困境,打算用酈食其的計謀,復立六國的后裔,牽制項羽。張良回來后,拿過劉邦面前的筷子,一條一條為劉邦陳述利害。張良說現在很多人跟隨你四處奔走,就是想以后得到封地。但你現在卻扶植六國后裔,等于把這些人的希望滅掉了,他們以后還要重新侍奉原來的君主。這些人肯定會離開劉邦的。劉邦聽了,馬上改變了主意,把刻好的印信也銷毀了。
在韓信平定齊國后,韓信給劉邦寫信,說齊國形勢多變,應該有個王來治理,他請求讓他做代理齊王。劉邦當時正被圍在滎陽,看了信后大罵,張良和陳平趕忙暗中踩劉邦的腳提醒他。劉邦趕忙改口說:“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代理王!”劉邦派張良帶印信到齊國,滿足了韓信做齊王的心愿,穩定了一員大將。
在劉邦和項羽劃鴻溝為界后,項羽領兵東去。劉邦也想西行回去,張良和陳平則建議劉邦趁項羽糧食將盡、士兵疲憊的有利時機消滅他,免得放虎歸山,養虎為患。劉邦于是追擊項羽。張良又建議劉邦給韓信和彭越廣闊的領地,以此吸引他們為各自利益夾擊項羽。在各路大軍的圍攻下,項羽最后自刎而死。劉邦取得楚漢戰爭最后的勝利。
劉邦即位稱帝后,封張良為留侯。漢朝統一之后,張良還有一些謀略對劉邦穩固江山起到重要作用。一是在封賞問題上。當時很多將領議論紛紛,覺得天下領地沒有自己的份,所以人心不穩。劉邦采納張良的建議,先封了自己最不喜歡的雍齒為什方侯,使人們覺得劉邦不喜歡的都能封侯,人心于是穩定下來。二是建議在關中定都。當時有個戍卒建議劉邦在關中建都,但大臣們都主張建都洛陽,因為他們大都是中原人。張良認為關中是“金城千里”的天府之國,可以固守,可以出擊。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動身向西入關中,定都在了長安。三是對劉邦繼承人的影響。劉邦覺得呂后生的兒子即太子劉盈懦弱,喜歡戚姬生的如意。呂后要張良出主意,張良要太子劉盈去親自請劉邦一直尊敬、想請請不到的四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當時叫四皓。后來四皓果然陪太子入朝。劉邦見了,知道劉盈得民心擁護,從此再不提改立太子的事了。
張良曾經在淮陽(今河南淮陽)漢王三年(前204年),劉邦把漢王緊緊地包圍在滎陽(今河南滎陽),劉邦憂恐,和酈食其一起謀畫削弱楚國力量的辦法。酈食其獻計說:“從前商湯討伐夏桀,封夏朝的子孫于杞國;周武王伐商紂,封商朝的子孫于宋國。如今秦喪失德性,拋棄道義,侵伐諸侯各國,滅掉六國之后,使他們的后代沒有立錐之地。陛下如果能夠重新立起六國后代,使他們都接受陛下的印信,各國的君臣百姓一定會感戴陛下的恩德,欽慕陛下的德義,而甘愿做陛下的臣民。隨著德義的施行,陛下就可以南面而稱霸天下,楚王也會畢恭畢敬地前來朝拜的。”劉邦聽了很高興,說:“好極了,趕快去刻印,先生就可以帶著它們出發了。”
酈食其還沒起程,恰好張良從外面回來拜見漢王,劉邦正在吃飯,招呼說:“子房!你靠前邊點來。有個客人為我出了個削弱楚國力量的主意。”接著把酈食其的話全告訴了張良,然后問:“子房,你看怎樣?”張良說:“誰替您籌畫這個計策的?您的大事完了!”漢王問:“為什么?”張良說:“我請借您面前的筷子,替您籌算這件事。”張良其說出八條不可的理由。“臣請借前箸以籌之。
漢王四年(前203年),韓信降服和平定了整個齊國,派人向漢王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是個反復無常的國家,南邊又靠近楚國,如果不設立一個代理國王來治理它,那局勢就不會穩定,我希望代理齊王,這會對形勢有利。”當時,楚軍正把漢王重重包圍在滎陽,韓信的使節來了,劉邦打開書信,大發雷霆,罵道:“我被圍困在這里,日夜盼望你來輔助我,你竟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忙暗中踩漢王的腳,湊近他的耳朵說:“漢軍正處在不利的形勢,怎么能夠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趁機立他為王,好好對待他,讓他自己鎮守齊國。不這樣,就可能發生變亂。”劉邦也醒悟過來,轉口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做真王罷了,干什么做代理國王!”于是派張良前去齊國,帶著齊王的印信,就地封韓信為齊王,征調他的部隊前去攻打楚軍。由此,戰勝項羽,取得天下的大局得以穩定下來。
楚漢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之后,項羽引兵解而東歸,以為可以太太平平當他的霸王了。劉邦也想西行回國,張良、陳平建議說:“漢國已經有了大半個天下,諸侯又都歸附。楚軍兵疲糧盡,這是上天滅亡楚國的絕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應當趁此機會徑直奪取楚地。如今放走項羽不攻,這就叫‘養虎自遣患’!”劉邦聽從了他們的建議。
漢王五年(前202年)冬,劉邦追擊項王到達陽夏(今河南太康)把軍隊駐扎下來,和韓信、彭越約期合擊楚軍。到達固陵(村落名,在今河南太康縣南),而韓信、彭越的軍隊沒來會合。劉邦對張良說:“諸侯不遵守約言,怎么辦呢?”張良回答說:“楚軍將被粉碎,而韓信、彭越沒有確定的領地,他們不來是當然的。君王如果能夠與他們共分天下,現在立即可以把他們招來。如果不能,事態就難以預料了。君王如果能夠把陳縣以東直到海濱的地區全給韓信,把從睢陽以北到轂城的地區給彭越,讓他們各為自己的利益而戰,那楚國就容易打敗了。”劉邦依計而行,韓信、彭越等諸侯兵很快地會師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經過垓下之戰,全殲楚軍,結束了楚漢戰爭,取得了爭天下的最終勝利。
已經封過二十多位大功臣之后,其余日夜爭功不決。許多將領常三三兩兩坐在沙地議論。因為依軍吏計算,整個天下的地盤不夠全部封賞,因而他們擔心皇帝不能夠給每一個有功的人都封賞。高帝問張良該怎么辦?張良建議劉邦把他平生所憎恨,君臣也都知道的雍齒先行封為什方侯。這一來擔心的人們高興了。說:“雍齒尚且封侯,我們這些人不必擔憂了。”
劉邦稱帝后,一直覺得呂后所生太子劉盈(即后來的惠帝)生性懦弱,不像自己,而喜愛戚姬所生趙王如意,因此屢次想廢掉太子劉盈而立如意為太子。在封建社會太子韻廢立往往關系政權的穩定,所以當時的大臣叔孫通、周昌等都犯顏強諫,但都沒得到高帝的肯定。呂后很恐惶,想盡一切辦法都不見效,最后逼張良給出主意。張良認為,這不是以口舌爭所能解決的問題,建議讓太子劉盈“卑辭安車”去迎請高帝很想招致但總也沒請到的四位很有名望的賢人,須發皆白的四位老者——四皓,讓他們跟隨太子入朝,使高帝見到,表明太子劉盈得到民眾擁護。這一著果然見效,高帝見到四皓跟隨太子,看到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就放棄了廢立的主意。
此后張良多數時間稱病不出,六年后病死,謚號文成侯,終得善終。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