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青年人信仰什么?共產主義、民主自由還是中國儒學?當你問中國的年輕人們的時候,你總能得到一大堆不一樣的答案。
校園里,找不到信仰
毫無疑問,中國是教育大國,但絕對不是教育強國。在學校,很少會有人關心你信仰什么,甚至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信仰。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而與之相反,在文化領域卻呈現出低迷的態勢。眾所周知,一個國家的核心文化對于國民向心力有著重要的地位,而對這種文化的信仰則成了國家和諧發展的主要力量。可是在中國的今天,實在令人懷疑,中國青年的文化認同在哪里,有多深,他們的信仰又在哪!
青年人一直都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先鋒隊,特別是有知識的青年人是國家強大的動力。而仔細分析,如今中國的青年知識分子,大體可分五個大類:積極響應黨的號召,一心投入共產主義事業的共產主義信仰者;憤世嫉俗,對社會、對政府嚴厲斥責的叛逆者,人們也稱之為“憤青”;錙銖必較,以一己之私為目的的利己主義者;怡然自得,與世無爭的浪漫主義者;而最后要提的便是追求真理、追求普世價值的求真務實派。當代的中國青年人世界,也正是因為諸多人群的交融而伴生出千奇百怪的現象。
網絡惡搞、各類“門”、公共場合失范等各類怪異現象層出不窮,令人哭笑皆非。高校“官”熱化,社會叛逆,離奇自殺等現象隨處可見。中國青年人似乎從來沒有這么迷茫過,即便是在那些戰火紛飛的年代也不曾如此糟糕。在今天,似乎找不到一種文化,一種信仰能夠使中國的青年人緊密的聯結在一起。在高校校校園中,你能看到樹林里激吻的瘋狂,你能聽見有人為了一己之私而阿于奉承,你能看到某些個人們沉迷虛幻世界而無法自拔,你也能聽到那些扒光了衣服上演的香艷故事。但是就是缺少那么一批人,能夠凝聚起來,以家國情懷努力奮斗;就是缺少那么一批人,有著共同的信仰,能夠為人類的文明進步而奔走。
當看到一大批人癡迷于浮華的個人舞臺崇拜,當看到一大批人莫名的憤怒而四處宣泄,當看到一大批人為了一己之私而茍且偷生,當看到一小批默默追求真理的人孤獨的奮斗時,不禁讓人有幾分悲哀,幾分尷尬。悲哀是因為中國青年人從來沒有這樣無助過。尷尬是當你大聲高呼:“我們一起走吧!”的時候,頓時鴉雀無聲,或是換來別人的冷嘲熱諷。
相比中東信仰安拉,美利堅信仰自由與民主,西方世界信仰基督,作為東方大國,中國的青年人世界中似乎找不到一種屬于他們共同的信仰。而這種信仰危機似乎已經影響到了中國今天的青年人。很多人對未來表示堪憂,而這種擔憂也絕非多慮。至于接下來的事情,我們也只能殷切的希望有一種信仰能為中國的青年人們所共同接受,中國的未來自然也就令人樂觀了。
宗教的現代化 方丈變成CEO
今天人們對宗教的社會作用與意義存在認識不足。因宗教直接傳承紐帶的高僧大師不復存在,宗教雖恢復活動,但其社會作用卻早已中斷,在現實存在層面,的確成為一種文化妝點。在今天許多公眾和地方政府眼里,傳統名山古剎不過是一種有“文化賣點”的旅游資源,宗教只是一種“過去完成時”的傳統文化標本,而非一種“現在進行時”的宗教。
但是,宗教絕不僅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在歷史上的存在,既有其文化性的一面,更有社會性的一面,它是一個健全、有機社會里連接人們精神、情感的紐帶,存續傳統社會道德倫理的載體。宗教之于社會,有道德規范功能、歷史文化功能、社會組織功能、慰藉心靈、穩定情緒的功能。雖然,宗教的誕生有人類認識的時代局限性,按馬克思的話說,它是人類心靈的安慰劑。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發展,宗教的部分功能已有了新的社會替代物,但今天并未被取代消滅,它自身也表現出與時俱進的社會適應性,依然在發揮其獨特的社會功能。
傳統宗教如何調整與變化的社會需求相適應。因為宗教對現代社會適應性和生命力在于能否滿足社會的需求,而非僅僅對傳統的完整繼承。宗教在傳統中國社會的定位和作用發揮,是契合扎根于中國自然經濟為特征的鄉土社會基礎之上的,其提供的倫理道德資源和心靈撫慰作用亦與傳統自然村落的小共同體社會相適應。之所以今天出現傳統道德危機,不是人心變壞,而是與傳統道德秩序適應的社會組織方式的解體。今天,在中國進入劇烈變化的市場經濟時,傳統宗教應為開放社會所需的倫理道德資源和心靈撫慰作用提供新的解釋力。同時,在發揮社會作用時應當具有時代的開放性。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