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終于看完了《步步驚心》,可看完了心還是在痛,幾乎是被陰霾籠罩著艱難地看完的,通篇都讓我有一種傷感的情緒在里面。看著若曦一步一步走到最后的悲情結局,抗拒著直到不能抗拒地接受,心也就隨著一步一步疼痛著,就如同若曦明知歷史的結局,卻只因距離政治漩渦太近,卻是無法逃避,無法改變,也無可奈何,若曦說“我知道所有人的結局,卻唯獨不知道自己的結局,以前一直是旁觀者的角度看著每個人走向他們的結局,如今自己也被拖進了這幕戲中,將來我該何去何從”。小小的無力的她,在命運的漩渦里,不斷地尋找著那根屬于她的稻草,可憐的女子,聰慧如她,可曾想過,這么多稻草,到頭來卻也沒有一根是完整可以救命的。
《步步驚心》中劉詩詩飾演的若曦
本來作為八阿哥側福晉的妹妹,她完全可以通過選繡女的身份,在宮中服侍幾年后,最后終像明玉和姐姐一樣選擇嫁到的皇室王族中,享受一生的榮華富貴,但早年間與眾位阿哥青梅竹馬的情誼,以及八阿哥給予她的疼愛,和她對四阿哥的摯愛,都使若曦這個堅強又多情的女子,在九子奪嫡的權利爭斗的漩渦里越陷越深,一步一步走向悲劇的命運。
八爺是她的初戀,當一個溫柔多情的男人,親手為她帶上那個象征愛情的手鐲時,親自陪她站在雪里的時候,若曦這個情竇初開的小女孩,能不動心嗎?然而理性和歷史卻告訴她,她與八爺的愛,注定看不到完美的結局,她無法要求八爺放棄皇位爭奪,選擇愛情,她無法要求八爺無視紛繁的家事,只能憐愛她一個人,最終當八爺選擇前程的時候,若曦選擇了放棄,她送回了玉鐲,與八阿哥漸漸拉開距離,擦肩而過。
可是四爺卻是她一生的摯愛,出于對歷史明了,和奉茶宮女的身份,使她不由自主地打聽四爺的喜好,不由自主地接近到四阿哥,可有些事情雖是既然開了的頭,卻由不得她說結束。當四爺輕描淡寫地說出“想要”二字時,他已握住了開她心門的鑰匙;當他扔掉傘陪她在雨中挨著、受著、痛著時,若曦已徹底向他打開了門;當他護住她,用自己的背朝向箭時,若曦已此生不可能再忘。之后是是非非,不過是越陷越深而已。所以后來若曦會撲到他懷里哭出來,說“我至今未忘掉你,你也不許忘掉我。”所以若曦會把那枝讓她明白了與相信了的白羽箭愛若珍寶,摩挲了千遍萬遍,以至箭桿被摩擦的光滑無比。
所以若曦會甘愿以自己首飾盒里最珍貴的珠寶,換取被艷萍幾人偷盜去的胤禛贈送的木蘭簪子與耳環。所以若曦會在康熙指婚時甘愿抗旨進浣衣局受纖纖素手結繭粗糙,從皇帝面前的紅人成為浣衣局的洗衣奴落毛鳳凰不如雞的六年困苦。所以若曦會在當胤禛的詢問為何不嫁十四反受苦時苦笑的說“順從了自己的心,它不愿意,我一點兒辦法也沒有。”即使后來當胤禛篡改康熙遺旨,科隆多向內廷宣布圣上已立四阿哥胤禛為君,一時間眾人反應不及不敢置信時,若曦卻不忍讓他傷心失望,帶頭率先磕頭,才引得眾侍口道圣安。甚至到最后她被胤禛誤解,出了皇宮嫁予十四爺,十四爺問起康熙旨意時,她也是按奈心中愧疚,違心的道出謊言,為的就是保住他的帝位不惹罵名。她們兩個人,漸情深生死糾纏,原本由開頭的彼此算計,到此刻的卻都甘愿為對方飛蛾撲火,傷了翼,焚了身……也此生不悔。
然而當胤禛登基當了皇帝后,當他們終于守的云開見日出,可以結成鴛侶慰相思,可以光明正大的攜手并行了,但屬于若曦的幸福,卻再一次被權力的爭奪擊碎了,正如八福晉所說“我們若有十分傷痛,也必要你們承受五分”,重情重義的若曦根本無法無視那些紛亂的故事,做不到視若無賭聽而不聞,李德全被逼毒死,玉檀被活活蒸死,八阿哥他們一步一步被雍正打擊折磨時……當身邊親密的人,一個一個死去的時候,一個一個承受痛苦的時候,若曦在留戀的愛情和相交的友情之間,在感情與理性之間不斷回旋掙扎,她一面不愿面對現實,一面又放不下,一直處在的心碎矛盾之中。偌大的紫禁城,她是如此地孤獨與害怕,每一步都戰戰兢兢,這是她唯一自保的方法,卻終未逃脫傷痕累累的命運。在累累的傷痕面前,她無法只能選擇自己的愛情,而不管其他,在這個爾虞我詐的帝王之家,在這個男權社會的紫禁之巔,她和雍正真能做到不顧一切地大膽相愛嗎?她怕愛到最后只剩下恨,她怕愛到最后全都是傷,相愛容易相守難,最終當若曦親口說出陳年的舊事,以及八爺親自細說與若曦當年的風花雪月時,胤禛終于被激怒,選擇了放她出宮,讓若曦下嫁到十四王府。
最后,她對十四爺說,她要多喝幾碗孟婆湯,忘記所有的人,若是她真的找到了可以相依相偎相互信任的人又怎會舍得忘記一切?她的一生,痛苦多于快樂,哀莫大于心死,太多的愛恨情仇,她已經理不清了。在生命的盡頭,盡管若曦一直惦念著胤禛,一直期盼著他能來看她,但陰錯陽差最終讓她那份充滿深情的信箋,沒有讓胤禛看到,“由愛生嗔,由愛生恨,由愛生癡,由愛生念。從別后,嗔恨癡念,皆化為寸寸相思。不知你此時,可還怨我恨我?惱我怒我?紫藤架下,月冷風清處,筆墨紙硯間,若曦心中沒有皇帝,沒有四阿哥,只有拿去我魂魄的胤禛一人!相思相望不相親,薄情轉是多情累,曲曲柔腸碎。紅箋向壁字模糊,曲闌深處重相見,日日盼君至”。字字真情,句句動人,可她們終究還是錯過,終究還是離別,長期出于傷心狀態,思慮過度的若曦,最終紅顏香逝。她的聰明美麗,她的重情重義,在殘酷的帝王之家,注定了命途多櫕。她幾番掙扎,幾番努力,結局卻是注定的,紅顏薄命,似霧似花,已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當到了最后的結尾處,雍正得知若曦身逝后,他匆匆來到十四王府時,撫摩裝著她骨灰的瓷罐,只覺得心底的那滴淚一點點的漾開,他知道從此以后,心不再完整,空虛一片了。看到她生平練的字,筆筆相思,字字情義,看到她愛若珍寶呵護的白羽箭,那顆原本以為不能再痛的心,又是一下徹骨刺痛。此時正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可連最后一面,他都沒有見到,只得面對著千里江山,無限恨意,從此天上人間,只能面對著千里孤墳,獨自嘆息,唯有無處話凄涼。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