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有個著名女人,她就是慈禧太后,又被稱作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滿洲正黃旗人,安徽寧池廣太道惠征之女。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稱“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爺”,徽號“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死后清朝上謚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圣顯皇后”。
她是咸豐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光緒帝養母。慈禧博學多才,能書善畫,書法長于行書、楷書,繪畫有花卉等傳世。她執晚清政權五十年,其間發生的許多大事可謂路人皆知,慈禧在我們的印象中不外一個賣國者、陰謀家,狠毒而冰冷。但作為一個凡人來說,,慈禧在27歲丈夫就去買咸鴨蛋了,貴為一國之母的慈禧不可能再嫁,就是想再嫁也是不允許的,慈禧與平常人一樣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慈禧太后的生活與常人有什么不同呢,尤其是作為掌握國家權力的老佛爺,她的私生活有什么秘密呢?
愛美乃女人天性,慈禧深諳此道,當年她就是靠著自己的美貌獲得了咸豐的寵愛,從而走上了人生的巔峰道路,因此當她大權在握的時候就更加注重保養,搜集各種方法使自己容顏不老、青春永在。慈禧的一大嗜好是吃花、浴花。慈禧小名叫蘭兒,所以她對蘭花格外喜愛。在宮內苑囿中栽種了蘭花。在她做妃子時,衣服上繡著蘭花的圖案。不僅如此,慈禧還嗜菊如命。她少年得寵,爬上太后寶座,又費盡心機,以至中年之后,便漸感精力不濟,常常頭暈、兩眼干澀、視物昏花。粗識藥性的慈禧,就擇以上等杭菊花代茶頻飲來緩解癥狀。嘗到甜頭的她還把菊花作為禮品饋贈各國駐京的使節夫人。
慈禧愛菊,所以也愛養菊,多次下令在京城各地廣植菊花。1894年,慈禧籌辦60大壽,到北京萬壽寺燒香之際,因見紫竹院南岸的淺山黃土裸露,景色肅殺,便下令依山種植各種菊花。因菊花又名九花,所以后來人們便把這山叫做“九華(花)山”。慈禧晚年老眼昏花嚴重,對菊花更是情有獨鐘,不僅天天飲菊花茶,還令人在頤和園里種了大量菊花,品種多達233個,可謂盛極一時。曾經在慈禧身邊做過貼身女官的美籍華人德齡曾寫過一本《清宮二年記》,其中寫道:“她(慈禧)像普通人一樣,愛著各種生物,像花草、樹木、狗、馬等都是她所喜歡的。”慈禧尤其喜歡白龍須、紫金鈴、雪球等名貴花草,命太監在頤和園中種植了上萬種,并派專人加以護理照養,她一有空便在花叢中把玩欣賞。
在歷史上有造詣的文人不乏畫松菊者,比如虛谷、吳昌碩、王一亭、趙云壑、張大千、劉旦宅等人,他們所畫松樹大多給人感覺挺拔勁俏,菊花輕逸風流。
慈禧作品《松菊圖》
而這幅《松菊圖》(見上圖)畫得靈秀溫柔,懂行的人說,一看便知出于婦人之筆,此為慈禧太后1893年所作。從題材的立意看,圖中的松之挺立,菊之高潔,二者的結合,合乎了孤傲清峻的審美詣趣;從創作的手法看,在空間結構上,強調菊的豎、松樹的立,再作菊的密和實、松的疏和虛,達到了一種視覺上新的平衡,有一種張力和馳的賞畫之悅;在用筆上富有律動的節奏感,讓整個松菊活絡了起來;在用色上色調輕淡雅潔,且如菊葉、松干等用水飽滿,分外嬌嬈,有著水彩畫般的透明感,一種富貴吉祥之氣充溢畫中。畫幅正中上方加蓋“慈禧皇太后之寶”朱文大璽,右側行楷書題“光緒甲午季秋下瀚御筆”。
歷史上,慈禧三次垂簾聽政,執掌清朝皇權長達48年,除善弄權術、熱衷政治外,還喜附庸風雅,史稱其“愛畫如命”。
“垂廉聽政”之暇,她常以“賜字為樂”,據《清宮遺聞》卷一轉錄《寒松閣談藝瑣錄》曰:“光緒中葉,慈禧太后忽怡情翰墨,學繪花卉,又學作擘窠大字,常書福壽字,以賜大臣等。”
晚年的慈禧,生活孤獨精神困厄,所以她“喜藝事”,師從名畫家繆嘉蕙勤書習畫,以求內心的安慰。 《清宮遺聞》就記載:“光緒中葉以后,慈禧忽怡情翰墨,學繪花卉,又學作擘窠大字。 ”
其小楷秀健俊逸、超凡脫俗;繪畫以翎毛、花卉為佳,深受明末清初大畫家惲南田、鄒一桂的影響。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慈禧太后似乎只會玩弄權術,專橫跋扈。但你能想象,這位垂簾聽政的“老佛爺”竟也有游戲翰墨丹青的雅興,還尤其喜愛畫花卉?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