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情感動物,天生對感情有一種需求和渴望。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里,人在滿足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馬上就會尋求情感和歸屬感的滿足,如果這種需要不能滿足的話,就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
愛情、親情和友情是人類情感的三大部分,對于女性來說,如果需要排序,恐怕很多年輕女性會把愛情排在第一位、親情排在第二位、友情排在第三位。當然,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這個排序可能會發(fā)生變化,比如女性在當了母親之后,可能會把親子之情放在首位。
在調(diào)查中我們看到,大部分女性認為在中學階段,自己擁有的好朋友最多。實際上,中學階段正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艾里克森提出的人格發(fā)展八階段的第五個階段,即青少年期(12—18歲)。艾里克森認為,在這一階段的主要發(fā)展任務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亂;培養(yǎng)誠實的品質(zhì)。此時對于青少年來說,正是與朋友、伙伴相處最密切的時期,通過與好友的相處,也逐漸認識自我、體驗著忠實的實現(xiàn)�?梢哉f,友情的確是這一人生階段的主題。
而到了成年早期(18—25歲),這一階段的主要發(fā)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培養(yǎng)愛的品質(zhì)。也就是說,這一人生階段的主題會從友情過渡到愛情。找到自己的愛人、發(fā)展親密關系,是我們在成年早期需要完成的“人生任務”,愛情在該階段會變得非常重要。
大部分女性認為,愛情比友情帶給自己的幸福感更強烈,失戀是比失去摯友更讓自己痛苦的事情。這一方面是因為,隨著進入成年期,愛情已經(jīng)成為我們?nèi)松闹黝},另一方面是因為愛情的成分可以很廣博,功能可以很強大。
經(jīng)歷過美好愛情的人都會有所體驗:你的愛人不僅是愛人,還可以同時是你的朋友和親人。也就是說,愛情可以不僅是愛情而已,還可以滿足你對親情和友情的需要。當這樣一段功能齊全的愛情擺在女性面前,自然對友情的渴求就會降低,也就難怪“重色輕友”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