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陶醉在一杯清淡馨香的茶中,這種簡單的方式卻能讓冷漠的心滋生出溫暖,感受著一片茶葉,一滴水的淡雅。
1987年2月出生于四川省雅安市的陳秀瓊從小受到茶文化的熏陶,更兼之從神農時代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到唐朝的“宮中禮儀,茶藝先行”,再到清朝的“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無一不是表達了茶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古往今來,能上登皇宮,下引百姓的藝術只有——茶藝!故萌生了研習茶藝之念。
2002年拜于著名茶人成先勤老師門下學習長嘴銅壺茶藝。次年加入四川蒙山派茶藝表演隊,開始在全國各地進行茶藝表演,(曾代表四川優秀的茶文化傳播人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做過茶藝、茶文化推廣表演)。
2004年9月參加四川省雅安市舉辦的第八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榮獲最佳表演獎。2004年10月作為雅安市杰出茶文化代表,跟隨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林老師到福建做茶藝交流。
2005年1月,前往山東菏澤年豐茶莊做茶藝培訓以及茶樓管理。同年5月來到陜西西安,與古城人民共同探討學習茶文化。
2007年做茶藝培訓講師之余同時經營網站——西安茶藝培訓網。將茶藝、茶文化以網絡這個平臺推廣傳播,結識了更多喜愛茶藝之人,共同探討學習已有五千年歷史的茶文化。
2008年開了第一家茶行,并組建起了秀秀茶藝表演藝術團,以最美的方式,最近的距離,將茶文化展現在大家的眼前。
2009年成立秀秀茶藝培訓中心,推出《總裁茶道班》、《開店指導茶藝班》、《都市白領茶藝班》、《協議就業茶藝班》、《長嘴銅壺茶藝班》等課程并取得優異成績。
2010年開始推出《茶藝秀天下,文化傳新知》茶道講座,受到了各界廣泛的歡迎。被西安晚報、茶葉博覽會會刊、海峽茶道等雜志報道。
2011年積極編排世園茶藝,通過茶藝、禮儀、品飲、歌舞、音樂、視頻等多種藝術手段,向海內外來賓展現中國茶文化的獨特魅力。
長安城深厚如陳年普洱
問秀秀會用什么樣的茶來形容西安,她思忖片刻,答普洱。而且強調說是陳年的普洱。
04年來到西安,如今已經七個年頭。在秀秀眼里,古老的長安城深厚而富有歷史。這自然是她喜愛并享受的一種生活環境。一切與茶都是那么和諧統一。古老、厚重又悠長。
和許多愛茶人一樣,她愛茶,愛傳統文化。古琴幽幽,成為了她最愛的旋律;墨香茶味熏香了她的性情。
秀秀的老家在四川雅安。秀秀卻不能用任何一種茶來定義家鄉。或許是因為茶鄉就是茶的概括,它不是任何一種茶能形容和詮釋的。
茶鄉茶緣茶味人生
秀秀出生在中國茶鄉,她的人生從一開始就以茶為伴。當年的茶鄉幾乎家家有茶園,人人操茶業。父輩們人人會炒茶,自家才炒菜鍋就是最好的工具,孩子們也在茶園里嬉鬧著長大。仿佛那里能看到的全是綠色的茶園、所有的一切都帶著天然而純凈的茶香……
秀秀正式開始接觸茶藝,是在學校的第二課堂。但令人驚奇的是,如今面前這個姿態優雅的姑娘,竟然是因為愛好體育,想學長嘴壺而開始接觸茶藝。她的初衷很簡單:“這個壺也能泡茶?”
如今的她優雅而淡定,只說茶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和性情。雖然現在自己仍然喜歡體育運動,高爾夫、網球都是她的強項。但她的心境卻因茶而變得恬淡而靜好。茶,可以洗胃,更可以洗心。讓你的心境變得澄澈而純凈。
由于對長嘴壺的好奇進入茶藝第二課堂的秀秀剛開始并沒有如愿開始學習長嘴壺,而是因為她在眾多學生中普通話特別好,而成了老師培養茶藝表演主持人的重點人選。從主持人開始,秀秀開始了學習茶藝的生涯。
在很多同齡女孩都在讀書、戀愛的時候,秀秀已經有了自己的一份事業。她憑借自己嫻熟的茶藝和對茶文化的研究。她幾乎天天受邀奔波于全國各地的酒店和高級茶館上培訓課。她沒有公司,沒有正規的教室,甚至沒有任何宣傳。她的名氣,是口口相傳而來。不久,國內比較高端的茶館無一不曉秀秀老師。而在幾年前,秀秀的收入已經不僅僅是夠養活自己了。可以說,她的收入在同齡人中是別人的十倍,甚至是幾十倍。
對于長期的奔波她樂此不疲,她愿意把自己對茶的理解分享給每一個人。
談起現在的公司,秀秀很幸福的告訴筆者,是愛人偷偷以“秀秀”為名注冊,作為禮物送給了她。驚喜萬分的她,就這樣有了自己的公司。
現在秀秀每天的工作已經不是講課或者表演,更多的是管理和策劃。她要管理培訓學校以及多家分部,同時也要策劃活動等等。不過在不忙的時候,她仍然很樂意給學生們講課或者表演茶藝。她說:“懂茶的人都很想泡好茶。”這可以是工作,但現在更多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愛好。就像現在的秀秀,每天都在與茶打交道,下班了還是自然而然的喝茶聊茶。問到她的愛好,她仍然答茶。似乎她的生活、她的衣服甚至肌膚,都浸透著茶香。也許,秀秀并不愿意把茶劃分成為工作的內容,而更愿意把工作變成她茶味生活的一部分。
最遺憾做茶的人不懂茶
秀秀愛茶,更懂茶。談起何處買茶,她坦言現在的茶市場比較混亂,消費者在購買茶的時候很容易買到質次價高的茶。倒是自家附近的茶葉店更放心。通過外觀、香氣、口感、湯色,秀秀可以很容易的分辨出茶的好壞和價錢。
她懂茶,所以更惜茶。秀秀坦言最遺憾的是做茶的人不懂茶,懂茶的人賣不了茶。廠家、商家、消費者多不懂茶,茶成了賺錢的商品,這樣就很容易出現以次充好的茶,消費者也很容易上當,花大價錢卻買到了廉價茶。
很多人因為信任秀秀而想在秀秀這里買到放心茶,而秀秀卻堅持不賣茶。因為懂茶所以惜茶。不愿意為了圖利而賣茶,也更希望把茶藝傳播的更純粹。她只是在回家鄉的時候,親自監督制作,為朋友捎來少量的“私房菜”奉送。
秀秀更直言,“學茶一定要喝茶,不喝就永遠不會懂茶。”
談起茶里的學問,秀秀也十分有研究,言談之中能體會到,這個愛茶人每日會讀很多文字。通過茶道,她體會的也更多,更深。
不做商人做茶人
秀秀是商人,是老總,是老師……但她更喜歡稱自己是茶人。茶是她的生活,而不僅僅是她的事業。想做茶做的純粹,所以她的秀秀茶藝從來不賣茶。她愛茶,懂茶,惜茶。
秀秀愛泡茶,尤其對泡好茶無法抗拒。她也收藏茶,只為自己的愛好。和同好“斗茶”也是她的樂趣。和隱居的大師撫琴、品茗、論道。是她的享受。對于秀秀來說:茶以外,仍是茶。
不論是工作中還是閑暇時,茶是她的樂趣所在,也是她理解人生的一種方式。面前的這個穿著繡著荷花旗袍,透著古典氣息的女子,似乎每一句話,每一個表情和動作都如一碗清茶一般淡雅。讓你不由得也放慢了語速,壓低了聲音,不由自主的配合著她的優雅姿態。
境由心生 讓茶味熏香性情
秀秀篤信茶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修養。茶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不是一種形式上的表演。更重要的是讀茶、品茶所帶來的一種內心的自省的心境的淬煉。
茶,蘊含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化是相通的,了解茶文化,愛上茶文化,自然而然你會了解并愛上與之相通的中華文化。與愛茶之人相處,你會更加理解生活的本質。
古人常常視茶禪一味,此意在于茶可洗心,可去俗念。
茶藝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修為,體現的是一種和諧、優雅、仁、德、誠、真。以茶養生,以茶悟道,以茶養性。品女人如品茶,古人常以“清雋”、“淡遠”、“香艷”來描述茶香給人的深層次感覺。女人的品性不亦如此?或溫婉,或熱烈,或聰慧,或優雅……好女人該是那種或芬芳或甘醇的好茶,值得細細啜飲,飲后頰齒留香,讓人難忘。人生,同樣如似一杯清茶。細品之,淡香悠然,淡然求真,悠然自得。品味靜雅淡泊的平實,這樣的人生是美麗超然的。
茶筍盡禪味,松杉真法音。常說禪茶一味。一曰“苦”,二曰“靜”,三曰“凡”,四曰“放”。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茶性亦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情則上清矣”茶苦后回甘,苦中有甘。品茗時亦可以品人生,參破“苦諦。曰其苦。而能提神益思克茶,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曰其靜。而茶的平凡便是燒水點差的簡單樸素,曰其凡。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身心負累,偷得浮生半日閑,品一盞淡茶,則是放的境界。禪茶皆一味,參禪即讀茶。
在與秀秀聊天的時候,你無時無刻不感受到一種寧靜淡雅的味道。她的言談情而慢卻不乏條理,言語之間透著一種包容和謙虛的品性。
以茶入禪,以禪伴茶。不論是氣質的提升還是佛理的體會,皆是在品茶的時候體會一種淡泊寧靜的心境,讓茶味熏香性情。
喝的是茶 品的是意境深遠
“不泡也罷,不泡也罷,泡得開唐詩宋詞泡不開秦磚漢瓦;不泡也罷,不泡也罷,泡得開晨鐘暮鼓泡不開驛路風沙。”樂聲漸悄,恍然間發覺依然孤獨而清醒的活著,深刻而痛楚的感受著。也罷。 陸羽的《茶經》里說:“茶之為飲,味至寒為飲。”當你心境寥落,便把心泡在苦茶里,那么再苦的歲月也不算苦了。
是夜,茶香滿室,杯中茶由淡變濃,浮浮沉沉,聚聚散散,在苦澀與清香中,秀秀與我也有了些倦意,眼前的茶、琴、窗漸漸變得朦朧,似乎慢慢感悟出人生如茶的淡淡意味……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