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斧是由傳統的石斧發展而來。遠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先民就發現了比石更堅硬、溫潤的玉石,并用以制作玉斧。玉斧是一種扁平的梯形器,上端有孔,可縛扎執柄,下端有刃,如果刃部寬大則叫鉞。史前時期,石斧曾被作為一種實用的殺人武器,后以玉制成,便演化為氏族酋長或部落聯盟首領執掌的王權象征物。新石器時代的玉器主要以有孔玉及平面玉器為多。
筆者收藏的傳世玉斧來源于甘肅,青海、陜西等西北地區。這些地區都在齊家文化范圍之內。
一、斜刃斧(工具)
1.青玉斧(圖1),呈不規則的梯形。長側12.3厘米,短側11.7厘米。圓弧形頂寬4厘米,下雙面斜刃寬7.7厘米,厚0.6厘米。似有使用痕跡。上端有一個一面鉆的馬蹄孔,孔壁面十分規則。玉質通透,蝕斑明顯,褐色沁,皮殼熟舊,器表有切割打磨痕跡。
2.白玉斧(圖2),呈不規則的長梯形。長側20.5厘米,短側17厘米,上端寬5.5厘米,頂呈弧形,頂端下有一個一面鉆馬蹄孔,孔壁包漿與器表一致。下部斜雙面刃寬8.5厘米,呈下弧弦形。制作規整,打磨拋光精細,放大鏡下見不規則的打磨細痕。玉質精細、堅致,皮殼、包漿熟舊潤澤。紅褐色毛牛紋沁滿全器,一側輕,一側重。
二、制作彩陶的工具(拍打器)。
新石器時代晚期,西北地區彩陶業比較發達,可能玉質制陶工具隨之產生。
1.青玉人面紋柄斧(圖3)。長6.9厘米,寬3.5厘米,厚0.8厘米。上端有一雙面人面紋柄,雕工簡潔,富有神韻。人面頂部有一個單面鉆孔,可系。下端為雙面鈍刀,下斧體呈方形。制作精細,造型優美。青玉質,系西北地方玉。上半部為偏灰雞骨白沁,下部褐紅色沁,間有藻葉紋斑。皮殼熟舊,包漿厚潤。
2.青玉雙系錨形斧(圖4)。長7.5厘米,寬5厘米,中間及頂部厚,邊沿薄。斧上端方形,頂端有一圓孔。柄兩側有帶孔雙系耳。斧下端呈圓弧狀,兩側各有一齒上翹。造型優美。西北當地青玉質,褐色沁透入肌理,有藻葉紋沁斑,皮殼熟舊,包漿厚潤。
三、柄形玉斧,系玉兵器。
白玉柄形斧(圖5)高15厘米,寬9厘米。前端左出弧形雙面刃,后端為方形柄,柄上下各有單面鉆馬蹄孔一個。既可手持,亦可安柄。制作規范,斧面切割平整。玉質堅致,黑及褐色沁厚重,沁滿全器,并可見黃土沁斑和石灰蝕斑,不見開窗。強光照射,可見白玉精光。一側蝕痕較輕,一面蝕痕較重,蝕坑已有包漿。
四、戚斧,原為兵器,后演變成禮品。
青玉大孔戚斧(圖6)。長17.7厘米,寬11厘米,頂下有一個單面鉆小馬蹄孔,中間有一大馬蹄孔,孔徑4.4厘米。左右側各有4個齒牙,刃部后端留有一缺口。造型奇特,制作精細。大孔下方又見寬切割槽。青玉質,中有玉花,褐紅及雞骨白心。皮殼熟舊有輕度蝕痕。
五、異性斧,具使用、佩戴雙重功能。
雙孔青玉斧(圖7)。長11.5厘米,寬7厘米。左右體上端皆圓弧形,左高,右低。左右上端各有一個單面鉆馬蹄孔。下斧體連在一起呈方形。下端微弧,兩面刃。青玉質,堅致、通透。大部分褐色沁,上端局部雞骨白色。皮殼熟舊。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