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繼齊白石之后,德高望重的何香凝被推舉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開創由女畫家執掌畫壇“帥印”之先河。
何香凝(1878年至1972年),號雙清樓主,廣東南海人。早年投身辛亥革命,是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的戰友、廖仲愷的夫人。解放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
何香凝初學畫時,就讀于日本東京本鄉女子美術學校。大革命失敗后,與經亨頤和陳樹人共同組織“寒之友社”,以歲寒三友共勉。其畫風頗受嶺南畫派影響,有深厚的傳統素養,格調高雅,又善于吸收西方繪畫技法,注重寫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何香凝長于寫意,善山水、花鳥,尤精梅花,曾作一幅《霜菊寒梅》贈李濟深,李在畫上題詩云:“丹青正可征胸濤,霜菊寒梅節更高,不讓南樓稱獨步,畫師還是女中豪。”高度贊揚了她的人品和藝術成就。此外,陳毅、于右任、趙樸初等也常為其畫題詩、題款,作品傳世不多,收藏價值頗高。
《設色山水圖》作于1950年。款題“澤東主席教正”,鈐“何香凝”及“雙清樓主”篆文朱印各一方。這是畫家的一幅精心之作,以仰視取景,寫山川早春的意韻:危巖聳立,巨峰如屏;積雪消融,山泉歡騰;傲然挺立于亂石間的兩棵高大喬木,煥發出勃勃生機。
何香凝的畫,多描繪有象征意義的題材,并賦予其新的生命。這是她70余年藝術生涯的最大特點。“畫樹重高潔,畫花喜獨步”,不同的藝術形象,皆取其神韻,又有所寄托。此圖以冬去春來的自然景色變化,寓意新舊交替,表達畫家對新生的人民共和國的真摯情感和赤誠之心。畫中的山石草木,寓意嚴冬無法抵擋春天的腳步;一個嶄新的中國將不畏艱難險阻,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何香凝畫作
中西融會是另一個顯著的藝術特色。作品取勢雄奇,構圖新穎,意境高遠,技法上不拘繩墨,不落俗套,又能摻入西畫表現手法,色彩雅逸、鮮明,意境生動。寫樹木的不同姿態,遠近對比,左右顧盼;樹干的轉折交錯,以直線為主,表現出一種錚錚鐵骨、奮發向上之勢;樹葉既有用雙勾畫法,以青黃相間敷色,又有以濃墨與淡青重疊點染,展現其蒼郁繁茂。畫山石,以淡墨勾出輪廓,焦墨點染,枯筆皴擦,再以淡赭著色,將山體之雄渾、滋潤表現得淋漓盡致。繪積雪消融,令觀者猶可見雪下春色涌動。此外,近景處石壁縫里的幾株蘭草和灌木,與喬木相互映襯,相得益彰,既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又為畫面增添更多情趣韻味,真可謂大師無閑筆,草木皆生情。
畫如其人,人如其畫。當年何香凝傾情打造的這幅山水畫,形象地記錄了她向毛主Xi坦露的心聲。這是一個愛國民主人士與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歷史見證,也是女畫家高尚精神品格的真實寫照。它將隨著藝術的永恒,流芳千秋。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