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貌似配角的形象如此豐盛飽滿、栩栩如生、深刻入骨,并不讓人感到奇怪,琦君一生都在書寫自己的母親,留下了很多關于母親的散文,誠如白先勇所言:“琦君最感人的作品,都與母親有關。”
以母愛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
白先勇先生曾回憶,自己在大學時代就經常讀到琦君的文章,那時琦君已經是前輩名家。很多國內讀者則是直到四十年后才知道《橘子紅了》,那已經是琦君85歲時的創作,此書改編成電視劇熱播之后,很多人都記住了那個溫柔而又剛毅的大太太,是妻子,也是母親,有一個在城里做官的丈夫,自己卻安守在鄉下老宅。這個貌似配角的形象如此豐盛飽滿、栩栩如生、深刻入骨,并不讓人感到奇怪,琦君一生都在書寫自己的母親,留下了很多關于母親的散文,誠如白先勇所言:“琦君最感人的作品,都與母親有關。”
琦君于1917年生在一個儒將之家,父親曾官拜師長,在城中有一個姨太太。父親和母親之間的關系,琦君在幼年時代就體味至深。后來,琦君上中學時去城里和父親同住,有一段時間,父親回到故鄉,住了好幾個月,和“恩愛的二媽”第一次遠別,于是琦君要負起代她寫信給父親的任務。琦君發現,寫完信,開完信封,二媽并不馬上寄出,而是到了夜深人靜之際,到書房里,關起門來,把信仔仔細細重抄一遍。原來二媽有很多字寫不出來,要琦君寫個草稿,自己再抄成親筆信,真是用心良苦,想到父親在讀她的親筆信時心頭會有多么甜美,琦君不由得在心中暗暗嘆息:“媽媽呀!你為什么不也親筆給阿爸寫信呢?”
年少時的琦君無時無刻不在替母親操心,在學校里念到兩句詞:“換雨移花濃淡改,關心芳草淺深難。”仔細體味,覺得正是母親的心情,就寫信給母親,把這兩句詞抄給她,代母親回信的二叔透露說:母親把這兩句詞翻來覆去地念,邊做事邊哼。母親手藝了得,家務事無一不精,琦君描述她為父親繡過年穿的繡花鞋,連帶給“如花似玉的二媽”也繡了一雙,令琦君生氣:“您為什么要給她繡,為什么?”母親嘆口氣說:“你不懂,我若只繡一雙,你爸爸就會把它給了她穿,自己反而不穿。倒不如索性一口氣繡兩雙,讓他們去成雙作對吧。”母親說這話時,有一種特別的斬釘截鐵。琦君這樣描述接下來的一幕:旁邊的五叔婆聽見了,尖起嗓門說:“世間真有你這種人,花這種冤枉心思。”念佛的姑婆忍不住了:“五嫂,您別這么說,她的心思您哪里會懂?”的確,母親的心思,恐怕只有女兒最懂,即使在少女時代,琦君也覺得,五叔婆那種暴跳如雷的草包性格,真是比年少的自己還不懂母親的心意。
一個女人要走過多少路,才有資格被稱為母親?琦君對母親由敬畏到愛,完全是因為在這個大家族中的耳濡目染。她親眼看到母親是如何處理信佛的長工和信耶穌的花匠之間的爭執:“我們信佛的靠天,他們信耶穌的靠上帝,我想想也都是一樣的。”母親真正是個圓通的人,比讀書人還圓通。她也親眼看到母親如何同情三叔婆,一個金發碧眼的嫻靜的巴西少女,跟著三叔公回來之后遭到虐待被趕出門,母親收留了這位姨太太:“舊式女人總是認命的,像三叔公的表姐(大太太)那樣武則天似的,我也看不來。”琦君稱自己的母親絕對不知道什么女權主義者,但她一生為人處事,都是用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作為最高的考量。或許正是這一點,給了孩子銘記一生的最高教養。
琦君的文字并不華麗,卻被譽為華語文壇最溫暖的一支筆。出身名門,也歷經家族變故,1949年赴臺后更是遍嘗艱辛,這一切卻不能令琦君的文筆變得有一丁點兒的尖刻,她總是溫柔地講述苦難,在平淡中蘊藏深情,正是那些毫不雕飾、如口語般親切的字句,無數次令人熱淚盈眶,感動又酸楚。一個真正溫柔的人不是因為天生溫柔,而是飽受痛苦磨礪之后才生發出那份強大的溫柔,并用這份內在的、堅定的柔情對抗來自外界的痛苦。琦君在母親逝世四十年后的一個母親節,買了一枚紅寶石戒指作為禮物,因為兒子忘記了,琦君卻沒有忘記,她把那枚戒指,獻給自己始終思念的母親。她永遠記得來自母親的寶貴饋贈。
國學深厚,疏朗大方
琦君國學根柢深厚,在臺灣當代作家中少有人能與她抗衡,而且琦君的白話文只見古文的精準,絕無深僻難懂的字句,讀來清淺自然,卻是一字也增刪不得。琦君曾說每寫完一篇文章,一定逐句閱讀,如刪一字讀得通則一定刪。就像所有風行不墜的藝術,它不是深奧得只屬小眾閱讀,也不是單薄得讀過就忘,而是簡潔深刻。
橘子紅了,夕陽紅了
2001年,根據一份由臺灣知名連鎖書店針對業界、讀者、作家、文教記者等票選而出的調查報告,高齡85歲的琦君以小說《橘子紅了》銷售十萬冊,被譽為2001年臺灣出版界的風云人物。
琦君的墨緣與姻緣
琦君自大陸赴臺后,逐漸在報刊上發表作品,并成為知名的散文家,彼時她已年過三十,卻還沒有結婚。然而一封讀者來信卻開始了一段好姻緣,這位讀者被她的文章吸引,兩情相悅,成了她的先生。后來琦君還隨先生一起赴美,做了全職太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直至2006年琦君九十歲辭世。
海音的北平,琦君的杭州
琦君的作品誠意正心,典雅清麗,白先勇曾將其與另一位臺灣作家林海音相提并論:“林海音寫活了老北京的《城南舊事》,而琦君筆下的杭州,也處處洋溢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琦君的散文名篇《淚珠與珍珠》被收入中學語文課本。
母親節溫暖閱讀書單
教授國學及中文創作40年的張曉風文采亦秀亦豪,創作腹地廣闊,從1989年出版散文集之后,在之后的15年間一直沒有書籍問世�!缎切嵌家呀浀烬R了》結集了這十幾年的精品,不僅有她在散文創作中持續關注的主題——愛情和親情,還包括詠物寫景、鑒賞等各個部分。讀她的作品正如余光中所稱贊的“柔婉中帶剛勁”。
即使錯過了5月1日的滾石30周年演唱會,也不要錯過這本結集了1500張印著黃靶標簽的專輯,近1500位滾石人的青春熱情與夢想的紀念冊。滾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總編輯段書佩親自編寫的這套回憶錄,包括過往滾石員工所提供的珍貴工作證、歷史照片、滾石文具、相關商品及滾石大事記。包涵了屬于你我和父輩兩代人的青春故事,跨時代的集體回憶。
這是一部兩代人對話之書,也是一部尋根之書。作者于中年之后,突然踏上祖籍所在地廣西平樂,尋找父親及姑姑當年生活、生長的痕跡。長輩們年輕時為理想一去不回,孩子們則懷著不可名狀的向往探訪這里,兩代人的態度和觀念形成鮮明的對比,又產生了奇妙的張力和思考。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