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現代旗袍發源并迅速風靡全國。
先是流行高領頭,領子越高越時髦,即使在盛夏季節,薄如蟬衣的旗袍也必須配上高聳及耳的硬領頭。漸漸,又流行低領頭,領子越低越摩登,當低到實在無法再低時,干脆穿沒有領子的旗袍。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時而流行長的,長過手腕;時而流行短的,短至露肘。旗袍的長度更是兩個極端,一會兒時興長的,長到可以拖地,連鞋子都看不見;一會兒時興短的,短過膝蓋。特別是開衩,大膽的女性把衩開到大腿根部,抬腿跨步,兩條玉腿時隱時現,好在那時已有長筒絲襪為之遮掩。相反,也有無衩的,女性穿上這種無衩旗袍,走起路來只好走著碎步,裊裊婷婷的身姿,猶如古典美人似的“云鬢花顏金步搖”!而這個時期旗袍最大變化還是胸圍和腰圍,從原先20年代的寬身、直統的樣式逐漸緊縮到貼身,有的甚至窄到要吸口氣才能扣上紐扣,比現在的牛仔褲還要緊身。女性穿上這種緊身旗袍,“三圍”(胸圍、腰圍、臀圍)曲線畢露,性感十足!
由于旗袍能充分襯托東方女性之美,所以,一些電影明星和風塵女子挖空心思在旗袍上標新立異。胡蝶喜歡穿短旗袍,但又不便貿然行事,她動腦筋在短旗袍的下擺上綴上三四寸長的蝴蝶褶衣邊,短袖口上也相應綴上這種蝴蝶褶。而旗袍的長度縮短到膝蓋下,袖子也縮短到肘上,整個小腿和小臂就袒露無余。因為“蝴蝶”與“胡蝶”諧音,胡蝶穿的這身旗袍,時人稱之為“胡蝶旗袍”。另一位電影明星顧蘭君,大膽在旗袍的左側開長釵至大腿深處,同時又在袖口開了半尺長的大叉。這種“顧蘭君式”的新潮旗袍,又立即成了滬上趕時髦女性的仿效。而著名“交際花”薛錦園,在旗袍的四周鑲上一圈光彩奪目的珍珠花邊。當她先后在南京路大東舞廳和靜安寺百樂門舞廳亮相時,人們眼睛為之一亮,薛錦園名聲大噪,而她的這款“薛錦園式旗袍”迅即風靡上海灘。
當時愛美女性旗袍穿著方法多種多樣,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領和袖采用西式服裝做法,如西式翻領、荷葉袖、開叉袖,還有下擺綴荷葉邊,或綴不對稱蕾絲等夸張的樣子,但這僅是明星和貴婦的社交禮服,大多數人還是喜歡將旗袍和西式服裝搭配起來穿,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絨線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圍巾,或戴上珍珠項鏈。
不過,知識女性穿旗袍不是亦步亦趨,而是根據自己的愛好。最典型是女作家張愛玲。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張愛玲穿的衣服,基本上都在上海造寸時裝店定制。張愛玲雖然也愛穿旗袍,但她不趕時髦,而是自己畫出旗袍樣式,交給造寸時裝店裁制。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