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即平時所說的“衣”有著廣狹兩義,狹義的衣僅指身上所穿的,而廣義的衣則指的是一切蔽體的織品,包括頭衣、脛衣、足衣等。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我們的祖先告別了猿猴時代,披著獸皮與樹葉,艱難地進入了文明時代,知道了遮身暖體,創造了最早的服飾文化。但是追求美是人的天性,服飾的作用又不僅僅在遮身暖體了,同時也有著美化的功能。中國古代的先民從服飾起源之始,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融于日常生活的服飾穿戴之中,構成了服飾文化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重內涵,開創了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的先河。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是璀璨華美,豐富多彩的。服飾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貫穿了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歷史。從服飾的演變中可以看出歷史的變遷、經濟的發展和文化審美意識的演變。無論是商的“威嚴莊重”,周的“秩序井然”,戰國的“清新”,漢的“凝重”,還是六朝的“清瘦”,唐的“豐滿華麗”,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壯豪放”,明的“敦厚繁麗”,清的“纖巧”,無不體現出中國古人的審美傾向和思想內涵。但是一個時期的審美傾向、審美意識也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產生于特定的時代的。
首先,中國古人的服飾審美意識深受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國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兩大家都認可并采納的哲學觀,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為深遠的本質之源,這種觀念把各種藝術品都看作整個大自然的產物,從綜合整體的觀點去看待工藝品的設計,服飾亦不例外。
其次是“等級性”。這是階級社會的標志,它對古人的服裝審美意識的影響貫穿了古代社會的始終。中國古代等級制度森嚴,為鞏固自身地位,統治階級把服飾的裝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裝除能敝體之外,還被當作分貴賤,別等級的工具,是階級社會的形象代言人。這種功能還表現在服裝的色彩上,歷史上“白衣”、 “緋紫”、“黃袍”、“烏紗帽”、“紅頂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時期內,某種顏色附于某種服飾而獲得了代表某種地位和身份的例子,在每個朝代幾乎都有過對服飾顏色的相關規定。
第三,一定經濟基礎上形成的意識形態也直接影響到了服裝的審美思想。春秋戰國時期,由于七雄爭霸,各自為政,造成了百家爭鳴學術論戰,不同派別的意識形態滲透到服飾美學思想中產生了多種的審美主張。魏晉時期是歷史上經濟、政治最為混亂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卻是極自由解放,最熱情的年代。文人意欲進賢又不得,只得自我超脫,除沉迷于酒樂之外,就是在服飾上尋找宣泄,以傲世為榮,故而寬衣大袖,袒胸露臂,披發跣足,以示不拘禮法。而唐朝的服飾則是對美的釋放,對美的大膽追求,其服飾色彩之華麗,重裝飾,女子衣裝之開放是歷代沒有的,即使是現代人也為之驚嘆不已,望塵莫及。唐代服飾的豐富多采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矚目。唐朝經濟繁榮,手工藝發達,對外交流頻繁,博采眾長,比以前朝代增加了新的審美因素和色彩。唐代前期轉向后期的歷史過程中,人們社會意識和精神狀態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這則是與當時唐朝由盛轉衰的經濟和舉國上下興頌佛法這一時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宋朝時,宋人受程朱理學的影響,焚金飾,簡紋衣,以取純樸淡雅之美。而明代是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史上又一鼎盛時期,服飾華麗異常,重裝飾。明朝已進入封建社會后期,封建意識趨于專制,趨向于崇尚繁麗華美,趨向于追求粉飾太平和吉祥祝福,其服飾從質料到色彩到圖案追求艷麗,形成了奢華的風氣。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中原地區。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制度,由于滿族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這種變革是中國傳統服制的又一次飛躍,是歷史上"胡服騎射"、"開放唐裝"之后的第三次大轉變。 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與衣身修長、衣袖短窄的滿裝形式,形成鮮明的對比。旗裝以它用料節省,制作簡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的繁復。而其中女子的旗裝隨時代的發展,經過加工而成了突出曲線修長秀麗的旗袍,現在已經形成了漢民族的服飾代表,顯示了東方女性的溫柔與內涵,具有著永恒存在的價值。
縱觀中國古代服飾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各朝各時期中國古人審美意識對服裝的影響,服裝從最早的功能性——遮羞、敝體,經過歲月的流逝與歷史的演變,從等級制度的代言人,到后來標榜個性的象征物,已經走過了漫長的歲月。了解傳統服飾文化,也是從一個側面了解我國的歷史,了解我國的發展,了解世界的脈搏。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