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說,旗袍是世界服裝史上的一朵奇葩。
今天我覺得這句話依然正確。只是“奇葩”一詞的意義,從當年到今天似乎有些不同,就像當年的“小姐”和今天的“小姐”。
打眼望去,這顆星球到處都在秀旗袍。動輒成百上千的女人穿著一種服裝在大街上搖擺,這個堪稱現象級的活動,試問全宇宙還有哪種服裝能做到?在我的朋友圈,每天都可以看到無比多的人對于旗袍的贊賞與膜拜,夸贊旗袍是最美的服裝,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一件穿在身上的衣服,何以有今天神一樣的存在?我決定把旗袍拉下神壇。
旗袍不會變魔術
只是有些人穿著好看的衣裳而已
…
旗袍只是一件衣裳,不會變魔術。和所有衣裳一樣,總有些人穿上好看,而另一些人穿上就不怎么好看。旗袍不是靈丹妙藥,它不會讓你變得立刻優雅,盡管你看到鏡子里的自己可能會感到煥然一新,但更主要是因為某種新鮮感而已,就像歐美游客在我們普通的大街小巷拿著笨重的單反相機咔咔不停,而我們天天經過卻從來懶得瞄上一眼。更多的人說旗袍可以修身,我想這更像中世紀歐洲貴族流行的束腰,可謂是殘忍的美麗。
即便如此,旗袍對一個人的改變,還是會潛移默化的發生。不得不承認大多高段位的旗袍愛好者優雅而美麗,散發著一種不俗的味道。但旗袍在這里更像是導火索,而不是主要的動能。更多的改變來自于后續的連鎖反應。比如仔細研究了一個優雅女人應有的儀態,結識了一些品味高雅的人,或讀了一些有益身心的書。
更何況,究竟是穿了旗袍而變得優雅,還是優雅的女人喜歡穿旗袍,這本來就是個問題。
旗袍文化看上去即高尚又體面
但離生活漸行漸遠
…
有的人開口閉口都是旗袍文化,以光大旗袍文化為己任,看上去即高尚又體面。這樣的會長、主席、理事長、秘書長,中國各地現在數也數不清。
然而你若問TA什么是旗袍文化,TA未必能說出個子丑寅卯來。他們習慣以文化之名,推動更多的人去穿上旗袍。而在我看來,這是本末倒置。世上本沒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文化的形成,我想更是如此。
所以對于旗袍文化的促進,設計出漂亮而時尚的旗袍,讓年輕一代心甘情愿穿著于校園、餐飲、電影院、商場。遠比大談旗袍文化來得更實在。
優秀的旗袍設計少之又少
創新面臨重重障礙
…
盡管業內人士大聲呼吁設計出適合年輕一代人的改良旗袍,但旗袍的創新改良面前,卻障礙重重。
這種障礙首先來自對于經典的膜拜,也受到商家及整個行業聲音的影響,甚至是來自最資深的旗袍愛好者,隨著對旗袍的喜愛日積月累,她們對傳統旗袍越發情有獨鐘。比如大多數人普遍無法接受背后有拉鏈的旗袍,她們覺得拉鏈雖然方便,但更喜歡傳統大襟的純正。這有點兒像我自己對真皮、實木之類的癡迷,已經無關產品本身,成了一種情懷。
但其實只要換一個角度想想,對于傳統與創新的理解就會有完全不同的認知。我們今天所謂的傳統,都來自于某個歷史時刻的創新。如果史上先賢們固步自封,又何來今天被我們奉為圭臬的經典。如果今天我們只顧著追捧經典留下的夕陽余暉,那旗袍的明天又在何處?
旗袍沒有悠久的歷史傳承
血統也并不純正
…
非但旗袍的明天成問題,旗袍的昨天也是一大堆問題。前幾天有人問我古人穿旗袍配什么鞋,我說古人沒見過旗袍。
但確實有人認真的告訴我旗袍有四五千年的文明史,并且從嫘祖養蠶開始一代一代如數家珍的講下來,儼然一部中國服裝史。但這樣尋根溯源并不比我自稱大唐皇室血統更靠譜。
更多的人認為旗袍是滿清服裝的延續,這也難怪,不然為什么叫“旗袍”。但旗袍與旗人之袍的關系真的沒有那么密切,雖然不知道為什么會被冠以這個名字。在歷史上張冠李戴的事并不少見。比如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誤以為到達印度,故將此地的土著命名為“印度人”(漢語后來譯作“印第安人”以作區分),從此這些美洲的原住民有了一個與他們沒有半毛錢關系的名字。
相對合理的認知是旗袍大約始于上個世紀20年代。先后經歷大清近300年的民族融合、辛亥革命及西風東漸,旗袍身上或許保留了一定比例的旗裝基因,但遠不及受到近代西方服飾的影響之多。
不管你喜歡或不喜歡,但旗袍的美麗,可能正是來自于它的混血。
作者:木子李,傾城網掌門人、網站架構設計師。癡迷歷史文化,現居西安。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