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門領導通知大家周末去參加一個歡迎某政治人物的重要晚宴,特別叮囑要“盛裝”出席。一聽“盛裝”辦公室里的女同事們都興奮了起來,通常用來討論中午吃什么的上午茶時間都用來討論周末穿什么了。
女同事們發揮了科研工作者的嚴謹求實的精神,先給“盛裝”的級別分了類。這類宴會肯定不是奧斯卡頒獎禮級別的,不能穿成爭奇斗艷的紅毯裝;有政治文化圈的人物在場,穿成婚宴級別的伴娘裝也不夠端莊。討論來討論去都覺得民國時代的國服“旗袍”最適合這樣的場合。
90后的小同事眼中流露出渴望又膽怯的神情問道:“我們都穿旗袍,會不會像是夜總會來的啊?”聽聞此言,我差點兒淚流滿面。世上大概沒有第二種民族服飾擁有這兩種極端的標簽和形象了吧:要么端莊,要么風騷。真是情何以堪!親,你怎么就從大家閨秀淪落成了煙花柳巷賣身女了?滿腹冤情可一定要讓大家伙知道,才好平冤昭雪啊!且讓我這個憐香惜玉的人替你捋一捋:
首先,出身有點兒名不正言不順。
最近幾年,恢復漢服運動如火如荼,誰叫人家漢服出身大家、血統優良、家族榮光可上溯兩千甚至五千多年前,這份傲嬌資歷誰家能比?再看看旗袍,連名子都透著一股濃濃的異族血統的味道,難免讓極端民族主義者聯想起倒臺不久的三百年大清國。可是,56 個民族不早就和睦地融為一個中華民族了嗎?那也不行,“反清復明”的魂兒還在某些人的心理飄浮著呢。為旗袍辯解的人翻箱倒柜找出一堆民國時期的照片,里頭那些穿著旗袍的優雅的民國女子跟大清朝身著旗人長褂的女子完全不是一種調調嘛。旗袍頂多只能算是民國服飾,你在大清朝穿穿民國旗袍試試,非得給浸豬籠不可。
其次,說說擁躉者。
倡導漢服的中堅力量是大學生、青年文人,這批人可代表的是國家未來、民族棟梁啊,感召力是杠杠的。再加上一群錢多人閑愛風雅的新貴階層,常常得去練個瑜伽、體驗個禪修、泡個茶館、焚個香,這么風雅的活動穿著西裝總不合時宜,于是改良漢服就成了最能體現有精神追求的人士的外包裝。改良款既有漢服的精髓,也符合現代生活方式,美哉、妙哉!我等讀書人雖然是無閑無錢,但也是愛它的。
再來看看旗袍,各地的旗袍協會倒是不少,以愛美的中年媽媽們居多。這些媽媽們為工作、為家庭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年華,等到經濟寬裕、兒女自立,她們終于舍得買點兒自己喜歡的衣服,參加個社團充實業余生活。我對她們充滿敬佩,但無可否認的是,在她們的人生教育里缺少“扮美”這一課,乃至于她們對旗袍的選擇,色彩艷麗、開衩極高,像極了舞臺劇和夜總會。
民國時期的旗袍是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鄰家小妹都能穿的普通服裝。綾羅綢緞、織錦刺繡的旗袍出入的是富家宅院、宴會大廳;棉麻粗布的旗袍接觸的是人間煙火、百姓家常。出入話劇舞臺和夜總會的,本質上不叫旗袍,只能叫做舞臺裝和特殊職業裝。這群熱愛旗袍的媽媽們給旗袍的冤案起到了雪上加霜的反作用,不過她們用心是好的,對旗袍也是真愛。
當代旗袍大多也像漢服一樣經過了改良,加了拉鏈、立體剪裁、裝了袖子,用了人造布料。可人家漢服改良做的都是減法,深諳中國文化精髓;可憐旗袍的改良做的都是加法,畫虎不成反類犬,徹底淪落風塵。
此外,被貼上了瘦子服裝的標簽,給人數眾多的圓潤女性帶來傷害。
看到這兒,旗袍們一定要喊冤不止了。看看民國時期的電影明星、廣告畫片,哪一個穿旗袍的女性是瘦骨嶙峋、風吹即倒的?對瘦子排骨的追捧完全是西方現代時尚圈畸形審美的產物,跟旗袍可沒有半點兒關系。
旗袍剪裁貼合人體,展露曲線,很多人便認為只有瘦子才能穿,可問題是瘦子有曲線嗎?單單這一條誤會,就把廣大身材正常、圓潤、豐滿的女性統統給疏遠了。
其實良好剪裁的旗袍既要求符合人體曲線,也要留有余地,行住坐臥皆能伸展自如,高矮胖瘦都可量身定制。那種緊繃在身上的旗袍只能稱為特殊職業服裝。
再次,誰讓你那么懂得女人的體態男人的心。
說旗袍(傳統旗袍,而非改良旗袍)是最能體現東方女性身體美的服裝,大概沒人會反對吧。那是因為傳統旗袍的剪裁符合中國女性的身材,用最簡單的設計襯托女性體態本身的美好;同時也照顧到儒家文化下男性的審美和道德接受度。
大體來說,中國女性肩窄胸平、腰細臀扁,從性吸引力來看確實不如大胸肥臀的西方女性。但是一件式的旗袍設計,讓女性的曲線自然展露,遮蓋了中國女性上長下短的身體比例上的不足。而連肩袖則柔化了女性肩膀的曲線,使人忽略了大多數人窄肩溜肩的缺陷;高領右衽,完全包裹住了女性的第一性征,右衽的設計比對襟開衫的設計顯得保守,但其實胸部曲線在衣服的包裹下渾然展現,沒有了對襟中縫的視覺干擾,既符合中國男性保守的思想又能夠展現女性的曲線美。裙側開叉(正常旗袍的開衩應該是在膝蓋上幾厘米,而不是大腿上)利于行走,纖纖玉腿若隱若現,有含蓄婉約之美。旗袍一般長到腳踝,或者腳踝上 10 厘米,女性站在那里時顯得端莊穩重,充滿氣場。
可是,萬萬沒有想到,本以為“真善美”是普世價值,誰知在特定的歷史時代“真善美”也能夠成為罪過,且看下一條。
最后,誰讓你生不逢時,出生在中國最動蕩的時代。
遠有西式服裝的高調進場,近有破四舊的推土機,旗袍能夠絕處逢生、茍延殘喘下來,已屬萬幸了。誰讓你那么美、那么張揚女性氣質?豈不知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強調性別、強調身體的美就是給社會添亂,就是阻礙社會進步,就是給先進思想扯后腿,就是在宣揚女性的附屬地位,不把你打入地牢還打誰?沒了你這樣性別意識濃厚的小資產階級,全天下才能穿一樣的衣服,干一樣的活,說一樣的話,唱一樣的歌。
終于有一天大家開始明白,千篇一律并不是平等,性別差異也不是原罪,強調女性的美并不等于抹殺了女性的智慧。旗袍終于迎來走出地牢的那一天。但是屬于你的時代已經遠去,自詡文明古國歷史悠久的東方人全都穿著西方人的衣服好奇地打量著走出牢籠的你,想把你改造成中西合璧的樣子。這真不知道是旗袍的悲哀還是東方大國人的悲哀。
所幸,現在對你憐香惜玉的人是越來越多了,愿意花時間研究你的族譜家世,為你驗明正身,為你的出身平反,去除你多余的雕飾發掘你本身的美。越來越多像我一樣的女性在期待著你洗凈鉛華與塵垢后的婀娜復出。
我在新加坡生活了很多年。每天看到大街上來來往往的馬來族、印度族女性,無論高矮胖瘦都穿著艷麗的民族服裝去上班、逛街、買菜、吃飯、看電影,我都心生艷羨。過節的時候,她們會換上布料更加優質、裝飾更加華麗的民族服飾,將節日烘托得特別熱鬧歡快!真希望有一天我們中國女性、華人女性也能夠像她們一樣坦然自信地對待自己的民族服飾,無論旗袍還是漢服,因為它們不僅僅是服裝,不僅僅是膚淺的外表裝飾,它們更是民族情感和民族認同的一部分。最重要的,還有哪一種服飾比旗袍更能夠體現我們東方女性的溫柔、婉約、端莊、含蓄、內斂和雅致之美呢?
作者:徐李穎,中文系學士和碩士,歷史學博士。傾城特約編輯,九段旗袍愛好者。
本文榮獲傾城網主辦的《可愛征文》活動“潛力無限獎”。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