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城·故城》簡介
《顧城·故城》是源于紀錄片《流亡的故城》中芒克、楊煉、謝冕、唐曉渡、西川、肖全、文昕、友友、宋新郁的訪談全集。書中收錄七十余幅照片,從北京到新西蘭,二十余幅手稿,從家信到遺書,私人畫作、死亡證明、委托書證書等全方位展現詩人顧城的一生軌跡。2014年,隨著顧城情人李英的離世,我們試圖以“人”的角度還原顧城的情感悲劇,回望文革結束后“喚醒了中國這頭東方睡獅”的詩歌,以及被中國知識分子冠以“建國后思想最自由的年代”的八十年代�!读魍龅墓食恰酚⑽陌嫫印禔 Poet in Exile》也將在2015年面世。
顧城簡介
顧城(1956年9月24日——1993年10月8日),中國朦朧詩派的代表詩人,與北島、舒婷、楊煉、江河、芒克齊名,代表作《一代人》、《黑眼睛》、《英兒》、《鬼進城》、《城》等,1988年流亡新西蘭,1993年10月8日在激流島因婚變,打傷妻子謝燁后自縊于一棵大樹之下,謝燁隨后不治身亡。
《顧城·故城》前言
通常一本書的前言是要提綱挈領的,甚至獨立地具有研究價值。然而面對顧城,我卻不愿這樣下筆,并非不可為之,而是自覺資歷淺薄,更重要的是顧城于我而言其實就是一部成長史。
第一次知道顧城是中學的時候。初入文學之門,如同剛剛走出森林闖進都市的野蠻人,一無所知又好奇一切。才從學校畢業的女老師,臉上還帶著青春的嬌嫩,當她略施淡彩的雙唇念出那些童話般的句子,只覺得一切都簡單美好,當然偶爾也有懵懂的不可捉摸。后來漸漸讀得多了,愈發厭倦甜膩,更了解到那樣慘烈的結局,于是文字的純凈與浪漫便顯得分裂而虛假。我無法理解一只拿著彩色畫筆的手如何可以操起斧頭并毫無遲疑地朝向愛人砍下。鄧曉芒說“純情至痞”,幼稚的理想容不得一點玷污,所以毀滅就以捍衛的姿態進行,同時一腔真心足可滌除一切污穢和罪過。
再后來遇到那個真心傾慕的女孩,陷入一段癡狂與苦痛的時光�;蛟S人生的第一次愛戀總是不知所措的,若即若離難舍難分。尤其情竇初開的男生,表面裝作淡定堅強,內心卻暗流洶涌,純真干凈處常常表現為任性和倔強。我似乎開始理解顧城了,理解他所追求的美滿和現實的狼狽,甚至發覺自己就是他:鋒利的刺朝內長著,卻依然能在傷害自己的同時傷到對方。
重新翻開顧城,愛情已經走遠,爬出情緒的泥沼也就失掉了同情的靈感。然而沒有感情的左右,有時反倒容易冷靜單純地發現字句的變奏。其實顧城并非童話詩人,只不過旖旎的句子一經風吹漫天,便粗暴地遮蓋了他在文學之路上更遠的探索。那段傳奇也一樣,所有人一旦成了故事,生命也就上了妝。
請原諒我在此夾帶了許多私貨,只是我想這所有與顧城有關的感受與經歷大概同樣被很多人擁有,或者至少包含了世間幾乎全部關于顧城的片面認識。沒錯,顧城是座城,我們永遠在城外,何況城頭已然琴瑟聲鳴,世人大都淺嘗輒止。這本書源自一部片子(《流亡的故城(A Poet in Exile)》),連我在內的五個主創都是年輕人,我們自知無力撥云見日還原這座傷城。而且俗話常說死無對證,有些事注定永遠是個謎。本來一時興起的主意,開始著手才發現全無頭緒。
顧城最為人熟知的詩是《一代人》,他能為人熟知也是因為一代人。若沒有朦朧詩的潮流,顧城的人生可能完全不一樣。所謂命運,往往都是時勢使然。除了顧城,那代人都還活著,有的沉寂,有的獨行,而作為整體,他們也被人塑造成傳奇,漸漸失去可感的骨肉。于是,我對導演說:“不如我們就拍一個父輩的青春期吧。”然后開機,一切順理成章。
書最后定名《顧城·故城》,詩人大仙說“顧城是一座孤城”,話雖沒錯,不過既已化為塵埃,何必再叫他寂寞下去,索性改為“故城”,反正都是諧音,顧城自是故人。我們終將也會成為彼此以及自己的故人,就像北島說的:“過去的我們與此刻的我們正在告別,互相辨認。
——徐鵬遠
往事如駛離的大船,過去的我們與此刻的我們正在告別,互相辨認。
——北島
顧城已經離去多年,他以童話詩人的美好被世人熟知,卻以一種極端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也許正因此,無論對其人其詩都存在著許多爭議。
從道德論的角度看,顧城也許不應該被提及,他不是道德的楷模,但是從一種悲劇人生的視角來理解,也許會變得很有意義。
歷史上的許多事,有的年代愈久遠便愈模糊,有的則相反,只有在多年后才會看得更清楚。對于顧城而言則是另外一種情形,只有在不近不遠的時空點上,才能看得更清楚。所以我們在他去世多年后,而許多“現場”人物還在,而許多不同的看法也都經歷了時間的過濾與沉淀,事情容易比較看得清真面目時,出版了這本書。
本書收入的都是顧城生前的好友、同事乃至他情感世界中的當事人對他的回憶文章。盡管仍是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看法、各自的表述,甚至仍有不客觀的東西,但我們把這些都合在一起來審視的時候,也就很容易地看到了一個相對真實的顧城,一個相對真實的悲劇本末。本書還收入了顧城的一些照片、手跡、繪畫小品,為人們對顧城的了解,無疑又多了一種語言。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