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老式旗袍也能彰顯出中國女性的美。
②謝之光所繪煙畫上的女子身穿改良后的旗袍,氣質優雅。
③胡伯翔創作的《金魚美人》煙畫。
④“哈德門”卷煙中附贈的煙畫,畫中女子身穿無袖旗袍,膚如凝脂,嫵媚盡顯。
清朝末年,外國卷煙品牌開始在中國銷售。為推廣卷煙,最初,外國卷煙公司推出以國外名人或貴婦人肖像為畫面的歐式畫片,但反響平平。隨后,一些卷煙公司開始入鄉隨俗,聘用中國畫家,以民間喜聞樂見的中國仕女、歷史傳說故事入畫,隨卷煙贈送給消費者。
20世紀初煙畫迅速發展,起源于滿族袍服的旗袍也在這一時期改良成型。中國女子與旗袍相結合成就了一道靚麗風景,這一題材也很自然地成為煙畫表現的主題。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故該服裝被稱為“旗袍”。經過發展,旗袍成為當時大多數女性,包括漢族女性的普通衣著。
張愛玲曾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這位擅長用文字描摹時裝的女作家所指“初興”和“嚴冷方正”的旗袍,乃是她童年印象中的款式。當時的旗袍寬大、平直,延續了旗人袍服衣長及足的特點,大多采用印花工藝,面料較輕薄,與當時流行的“倒大袖”相似,一般兩邊開衩,腋部稍微收緊。這種樣式的旗袍,在英國惠爾斯公司隨“紅錫包”卷煙附贈的煙畫(圖①)中可見一斑。這枚煙畫展現了兩位端坐在郊外小溪旁的淑靜美女形象。畫中一位女子身穿一件藍色的、有著喇叭形寬大袖子的上衣,外面套著一件馬甲,下穿及膝長裙。這種緊身馬甲,一度被稱為“旗袍馬甲”。另一位女子的衣服略顯寬松,樣式簡潔、花色柔和。后來流行的旗袍基本上是在這兩款旗袍的基礎上改良而成。
到二十世紀20年代,人們對旗袍進行了一次改良。與早期相比,此后的旗袍有了明顯變化:增加了胸省(為取得合身效果,對衣服上半身進行的一些處理);袍身開始收緊,以突出女性身體曲線;袖口開始收緊;領子有圓立領和方立領兩種,高度不一。上世紀20年代初,在由駐奉中俄煙草公司推出、著名畫家謝之光所繪的一枚煙畫(圖②)上,一位女子身穿粉色旗袍,旗袍上朵朵綻放的桃花分外妖嬈。畫中女子的旗袍是20年代改良后流行的款式,彰顯出當時女性的優雅氣質。
上世紀30年代,旗袍發展進入黃金時期,并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全國各地。此時的旗袍已經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造型開始與歐洲流行的女裝相吻合。旗袍中的領子和袖子開始西化,出現了荷葉領、西式翻領、荷葉袖等,甚至有了左右開襟的雙襟樣式。旗袍西化反映了當時人們思想的開放。1932年啟東煙草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月份牌《金魚美人》(圖③)是一幅立體感很強的水彩畫,由極富藝術個性的月份牌畫家胡伯翔創作。畫中女子身穿淡藍色旗袍,旗袍上裝飾有蕾絲花邊,中西合璧的風格,使其頗有西洋摩登女子風范。
上世紀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早期,旗袍整體上簡潔而修長,樣式豐富而多變,身型或收或展,衣和袖或長或短,衣服長時可不露足,短時僅及膝,袖子長時及至手腕,短時僅至肘,更有甚者成為無袖裝,這些靈活的處理為旗袍發展注入了活力。此外,旗袍上的繡花逐步減少,面料也不再局限于真絲、綢緞等。充滿時尚感、現代感的旗袍由此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無袖旗袍逐漸成為主流。啟東煙草股份有限公司為推動其“金磚”“哈德門”卷煙的銷售,曾聘請畫家杭稚英創作煙畫,其中一款(圖④)描繪的是一位姿態曼妙、身穿桃紅色無袖旗袍的女子。畫中女子一只手搭在身后的深藍色方凳上,另一只手放在膝上,膚如凝脂,面如白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可謂玉臂凝香、嫵媚盡顯。該煙畫將東方女性的風情萬種和楚楚動人表現得淋漓盡致。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