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如玉一手打造的旗袍服飾專賣店。馬來西亞《東方日報》
許多人都認為創業必須要迎合市場需求才能賺大錢,但已擁有超過20年創業經驗的馬如玉則認為,要對該行業有興趣才是創業之道,也能讓你走得更遠。
馬來西亞華人馬如玉身兼畫家及旗袍服飾專賣店老板兩職,她說,現今許多人把創業當成是投資,市場上需要什么他們就投資那門生意,結果到頭來無法堅持到底。馬如玉說,她并不是合格的商人,也不像其他人有超凡的遠見,惟她不曾好高鶩遠,在這幾十年來累積的經驗,都是從挫敗中學習,見招拆招。
“無論要經營任何事業或職業,都必須對該行業有興趣,因為這是你興趣的事情,所以你才會堅持。如果當初我對旗袍設計毫無興趣,那或許在這個行業就無法走到今天。”
她說,她是一個非常隨性的人,所以就讀服裝設計畢業后,就入行并打了10年工,之后再轉戰創業。90年代開始就經營了一間生產T-恤的小工廠。
中國本土風合并
記者詢及在那個年代女性要出來創業并非容易,當時為何有勇氣踏出這一步,她笑言,就是因為本身是隨性的人,所以并沒有想那么多,只想到在設計上能夠隨心所欲,就放膽去做。她說,以往跟人家打工,所設計的服裝都必須迎合市場潮流,無法為所欲為。
但是起初出來創業的時候,還是比較保守,所以才會先開設T-恤工廠。她說,直到后來把工廠結業后,才開始往自己喜歡的設計方向朝去,設計了許多中國風的服飾,擺放在朋友服裝店賣。她表示,那時候旗袍在本地鮮少人會欣賞,多數來購買的顧客都是外國人。
馬如玉說,對于旗袍,她堅持要把本土風加入旗袍,讓兩種文化結合為一體,并呈現出本土風旗袍。這個概念一直保留至今,就算是后期開始有大批中國制作旗袍進入大馬,她還是堅持保留本土風旗袍。
她說,直到2001年開始,正式在廣場內開設第一間旗袍店,那時候才真正感覺到壓力,因為以前把衣服擺放在朋友店就算沒賺錢,就花少一些,不擔心收入。但是現在自己開店了,每個月租金、電費都要繳。所以,那時候開始必須突破思維如何讓顧客們愛上旗袍。
制旗袍成衣試穿 吸納顧客意見
馬如玉說,旗袍本身來自中國,但中國與大馬女人的身材有別。她說,吸取了之前經營小工廠的經驗,對于本地人尺寸的了解,并大膽的出產旗袍成衣,以這種方式讓顧客們試穿。創業一路走來,也讓我學會了妥協,回歸現實還是必須迎合市場上的需求,但主要的理念還在就不成問題。
她說,就好像旗袍給人家的印象比較古板,所以每當顧客給予意見,例如修短一點或是比較時尚的設計,這些她都一一吸納。她表示,近年來旗袍生意穩定后,開始在古跡區開設另一間娘惹手工藝品專賣店,主要是讓她有另一個地方來延續她一直以來的興趣。
馬如玉說,后期中國貨開始涌入大馬,越來越多人開始懂得欣賞旗袍,那時候廣場內也多了幾間旗袍服裝店,競爭對手也很多。但是她表示,向來不精明的她也不會扮演所謂的“商業間諜”去試探其它旗袍的價格,同時也不會向顧客解釋,該旗袍店的旗袍與其它人有什么分別。
中國進口售價更貴
“直到后來有一次我通過顧客口中發現,原來其他旗袍店賣的旗袍比我的店賣的還要貴,那時候突然感到心里不平衡。”
她解釋,其他旗袍店旗袍多數都是中國進口,而且質量有分別,而她的旗袍店旗袍從設計、篩選布料、剪裁都是本地制作。她說,就連旗袍的鈕扣也是由她一個一個織成的,但別人只需要從中國進口,價格還能夠賣得比她高。
所以,后來就開始向顧客解釋其中分別,并告知他們為何價格會比較貴,原因是這里的旗袍低產量,所以價格比市面上高一些。她說,旗袍雖然是服飾,也是藝術品,就算不穿也能夠收藏或是留給下一代,因為它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獲家人大力支持
馬如玉說,家人是她背后最大的支柱,因為她做每一項決定都獲得他們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母親。“我的母親那時告訴我,你單身一人,沒有任何負擔,既然有興趣就應該去做,因此才會讓我無后顧之憂。”
馬如玉除了是個商人也是畫家,從經商至今也舉辦過無數個人畫展。她說,兄弟姐妹都不在檳城,但每當她舉辦畫展時,兄弟姐妹都會特地飛回來出席。(中國僑網)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