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戰爭史詩劇《楚漢傳奇》在各大電視臺競相熱播,劉邦、項羽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只是,高希希版的《楚漢傳奇》是否也會落入以往類似影視劇的俗套,大力渲染劉邦的市井流氓習氣,對項羽的英雄蓋世、兒女情長極力褒揚,以致誤導觀眾對那段歷史的解讀,我們就不得而知了。理性地看待楚漢相爭的進程,歷史選擇劉邦是明智之舉,換言之,項羽的失敗是民族大幸。
作為楚國貴族后裔的項羽,從小,上天就給予了他很多人無法比擬的得天獨厚的優勢,他的叔叔項梁視他為己出,在他身上傾注了大量心血,可惜,項羽的不爭氣也讓他傷透了心,讀書不求上進、練武敷衍了事、學習兵法一知半解,就這樣,在反秦革命大潮前,我們除了看到項羽的一身蠻力之外,似乎沒有看到他多少可圈可點的地方。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后,項梁馬上意識到反秦復楚的機會到了,以八千江東子弟為基礎,迅速把隊伍擴大到了八萬人之眾,手下網羅了英布、陳嬰、劉邦等人中豪杰,年近七十的謀略家范增亦投到了項梁的麾下。
為號召天下百姓,范增勸說項梁立楚王的后裔為楚懷王,被項梁所采納,之后,項梁叔侄率軍重創章邯率領的秦軍勁旅,可惜的是,由于項梁的輕敵,最終被章邯所殺,在這種情形下,項羽開始展現自己的軍事才華,巨鹿之戰徹底擊潰章邯主力,并很快占領秦國首都,使一個龐大的秦帝國頃刻間灰飛煙滅。秦滅亡后,為爭奪統治權,劉邦與項羽開始了歷時四年的戰爭,最終,項羽被劉邦所率領的漢軍圍困于垓下,以烏江自刎而告終。
對于政治家來說,機遇比才能更重要。上天給項羽的機遇太多了,如果鴻門宴上他聽從范增的建議殺掉劉邦,歷史就會重寫,可憐的是,范增說出:"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這樣的話他仍不懂反思、警醒,有人說,項羽生性多疑,原因是由于陳平的反間計使項羽、范增反目,筆者竊以為,搞政治的是需要多疑的,戰略上要敢于懷疑一切人、質疑一切事,戰術上則要在執行的同時,留有回旋余地,這是政治敏銳性、自我保護的需要,這點項羽不具備,他和范增反目哪里是因為陳平的反間計,其實他在除掉楚懷王時說明他對范增已不信任了,倒是這個12歲的放羊小子楚懷王像個做大事的,你看,他被扶上位時不過是項梁的傀儡,但項梁死后,面對全軍上下低迷不振的情形,從容不迫、運籌帷幄,迅速掌握了實權,顯示出了少年君主的氣度,假如項羽能給他長大的機會,其前程是不可限量的。破釜沉舟后的項羽,個人聲譽已達到頂峰,建立一個新興楚國已是木已成舟的事,可惜他仍沒有把握機會,放著秦國郡縣制的經驗不用、大肆封王后置關中有險可守、土地肥沃不顧就急急回老家了,落了個沐猴而冠的笑柄。
項羽的失敗原因太多源自個人性格的弱點,政治上的幼稚使他敵友不分,對渴望仁德的百姓殘暴兇狠,坑秦國降卒二十余萬、坑齊國降卒、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真正誰是自己的敵人卻認不清;個人英雄主義使他養成剛愎自用的習性,這點也是很可怕的,有時我們看項羽,只能把他看成一個長不大的孩子,平心而論,在滅秦大業中項羽是立下汗馬功勞的,可悲的是,其結果不要說他封的那些王對他背心離德,就連陳平、韓信都感到和他混看不到希望,以致把他置于死地的竟然許多都是他的老部下,在這方面,他甚至不如蜀國扶不起來的阿斗,至少阿斗有自知之明,我不行交給你諸葛亮就是了;缺乏戰略眼光使他怨天尤人,面對上天的這么多呵護,他臨死前的感慨居然是“天亡我,非戰之罪也”,真是糊涂到頂了。現在,很多人感動于霸王別姬的凄美、浪漫,其實恰是這個典故最令人鄙夷,筆者一直認為,作為一個男人,最可貴的品質就是責任心,而項羽作為一個三軍統帥,即便在兵臨險境的情況下,想方設法使虞姬離開戰場也是可以做到的,根本不至于讓自己心愛的女人為自己殉葬,而他對虞姬的態度竟然是:“虞兮虞兮奈若何”,試想,如果歷史上真選擇了連自己心愛女人都保護不了的項羽做帝王,你能指望他熱愛自己的子民嗎?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假使項羽過了江東,他的所作所為江東父老又能信服幾分?歷史選擇劉邦開啟了西漢的強國之路,假使項羽做了皇帝,他比秦國的胡亥又能強幾分?項羽英雄末路、烏江自刎時,他似乎有些明白了,自己是無顏見江東父老的。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