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上海人的傳統里,過農歷新春大年是一個無比重要的年節,這一天的節日,許多人是集中全家的智慧能力來安排的,力爭“歡度春節”。雖然老上海的城里人和農村人過大年略有不同,但從文化源頭來說,還是老上海的農村人群過大年的傳統味更為原始淳樸厚道一些,而老上海的城里人,由于來了許多的東南西北的五湖四海移民,各地來此安家的新上海人,也會把自家的風俗習慣帶來,即使最后有所融合,還是帶一些老家的習俗風氣的,于是,老上海城里人的年俗應景,也就和老上海的農村里稍有不同。
過大年,依然是一個盛大的年節,但是,喜慶活動和農村里略有不同的是主要以家庭為核心來過大年,諸如做年,守歲,拜年,接財神等基本也是保留著傳統的習俗形式,還有合家歡聚,給壓歲錢,說吉祥話,喝年酒等習俗都承襲前人保留下來。過大年,一般各個行業休息關門停業四日,至初五開門迎客。由于老上海是一個經濟發達的工商業城市,過大年也體現了大戶人家的財力智力。其中,年初五凌晨“接路頭”的風氣尤為盛行。財神爺生日在大年初五,可是接財神的人總是急不可耐,在初四夜就開始了,供祭品,焚燒錫箔,磕頭接神。到了午夜零點,接財神時,那個鑼鼓鞭炮聲震天動地,通宵不絕。接財神的祭品,除了鯉魚,還有羊頭,甚至用三牲的。
第二個年景是新年各家休息,飽食無事就要尋樂趣,這樣娛樂成為大事,各個梨園戲館都是人滿為患。而各梨園戲館的演出劇目也是應令時尚的,如《寶蓮燈》、《洛陽橋》、《斗年宮》等等,都是很受歡迎的。不過在民國時期,也有一些受西方影響下組成的劇團演出新編的現代戲,他們成立了伶界聯合會,孫中山先生還親筆題寫伶界聯合會招牌。這些新派劇目有《明末遺恨》、《秋瑾》、《黑奴吁天錄》、《波蘭亡國慘》和《孫中山倫敦被難記》等,據說很受歡迎,甚至有蓋過京劇的勢頭。也是當時一種新時尚。
第三個年景就是一批商賈貴人到棋盤街、麗水臺等處,狎妓游玩,尋歡作樂,也有約妓出局,拉著一起去看戲玩樂。
第四個年景是元宵燈會盛況空前,有人稱是:十里珠簾都不卷,看燈人看看燈人。當時還有人做《申江元夜踏燈詞》詠頌滬上燈會之盛況。其詞較長,這里不冗敘了。
元宵節過了,一般來說新春過大年的年味也就逐漸消退了,各人都要辦正事去了,畢竟還是要生存下去啊。
清中期,就有人總結出“度歲貧富不同,三種人盡之矣。”年底時,這三種人就是放高利貸的富人,他們討債和借債是一樣的忙;其二是躲債的窮人,這些人到處逃債躲藏。只有不欠債的小康人家才可以“歡度新春”哦。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