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銅雀臺》的女主角靈雎
靈雎是趙林山執(zhí)導的古裝電影《銅雀臺》的女主角。趙林山介紹,去年在河南出土的曹操高陵是《銅雀臺》的創(chuàng)作根基,從墓里發(fā)掘出的年輕女性遺骸令趙導很震驚,“在以往的影視作品中,對于曹操的塑造大多側(cè)重于展現(xiàn)他的文治武功,而他的情感世界則少有觸及。一千年前曹操墓室中竟然同葬著兩個女子,而關(guān)于她們的一切,史料中卻未記載。縈繞著太多謎團的曹操墓室,在外人看來是恐怖,但在我眼里卻是浪漫的”。那么曹操墓中的兩位女性到底是誰呢?
2009年末,安陽西高穴大墓被認定為曹操墓之后,對于這一墓主認定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停歇過。根據(jù)考古簡報內(nèi)容,這一認定應該是有較為充分的依據(jù)的。
對于墓主認定的置疑中,就墓中出土的分屬三人的尸骨身份歸屬,也是一個熱點話題,但并沒有得到充分的討論。
墓中尸骨分屬三人,一男二女。其中一具男性,自然認為當屬墓主曹操。而對于兩具女性尸骨的討論,則眾說紛紜。又由于年長女性的測齡與文獻記載中的卞氏(曹操的繼妻)死亡年齡頗不吻合,成為倒墓派的一大支持性論點。而對于年輕女性的身份認定,則幾乎沒有成說。有認為就是一般的侍女的,可能是殉葬;有說是女保鏢的;有猜測是曹沖之母環(huán)夫人的;有認為就是曹操的年輕侍妾的。但這些說法都沒有什么根據(jù),也沒有其它方面的支持,只可備一說而已。
以尸骨測死亡時年齡,使用的是經(jīng)驗法。以經(jīng)驗較之于個體,則往往會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只以年齡而言,匆匆否定年長女性就是卞氏的可能,并不完全充分;當然,硬要肯定此人就是卞氏,也不容易。
本文對于兩具女性尸骨的身份,作出一個合理的推測。
年長女性會是誰?
對于年長女性,由于年齡上的不合,是卞氏的可能性打了較大的折扣。卞氏入葬前的身份是皇太后,墓中出土物亦無與之相適應的物件,這一點也從側(cè)面不怎么支持此人是卞氏。因此,對于年長女性,我的觀點是支持此前有人提出的觀點,最有可能的是曹操的正妻丁夫人。其主要史料見于《三國志·魏書》所引裴注轉(zhuǎn)引的《魏略》一書。
丁夫人是曹操的嫡妻,撫養(yǎng)了曹操的長子曹昂(字子修,曹魏追封為豐王,謚曰愍,史稱豐愍王)。丁氏無子,曹昂的生母劉氏早死,故丁氏對長子曹昂應是疼愛有加。曹昂戰(zhàn)死,丁氏將其死怪責到曹操的頭上,“哭泣無節(jié)”,估計精神上受到了較大的刺激,曹操最終將其“遣歸家”,但并未別離,“欲其意折”而已。由于丁氏對曹操的不原諒態(tài)度,最后曹操放棄了接回丁氏的想法,“欲其家嫁之,其家不敢”。可見至死,丁氏仍是曹操妻子的身份。據(jù)史載,丁氏死后,“乃葬許城南。”
丁氏既葬于許城,當不會在西高穴墓中了。但是史料又特別寫道:后太祖病困,自慮不起,嘆曰:“我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負也。假令死而有靈,子修(曹昂)若問‘我母所在’,我將何辭以答!”
可見,曹操對于長子曹昂是極其喜愛的;對于撫養(yǎng)曹昂長大的丁氏,感情亦極深。對于丁氏將曹昂之死歸咎于己,曹操心中只怕也有自責。故臨到自己不久人世之時,只怕到黃泉之下,長子會怪責自己對其母親不起。而丁氏作為曹操的嫡妻,死后合葬,也是應有之儀。
另外,《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記載,
(延康元年)五月戊寅,天子命王追尊皇祖太尉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后,封王子叡為武德侯。
從行文看,皇祖太尉和夫人丁氏是死后追尊,曹叡是生封。皇祖太尉即曹丕之祖父,曹操之父漢太尉曹騰;夫人丁氏,則似乎應是曹騰之妻,曹操之母。但曹丕于稱帝之時,
(黃初元年十一月癸酉)追尊皇祖太王曰太皇帝,考武王曰武皇帝,尊王太后曰皇太后。
追尊了曹騰、曹操,尊了卞氏。卻遺漏了應有的“皇祖妣”。因此有專家懷疑,“夫人丁氏曰太王后”,可能是“夫人丁氏曰王太后”,也不是沒有可能。聊備一說。
曹丕有沒有可能追尊其嫡母丁氏呢?我覺得是有可能的。裴注引《魏略》有一段話,稱:
文帝(曹丕)常言“家兄孝廉(曹昂,曾被舉為孝廉),自其分也。若使倉舒(曹沖小字倉舒)在,我亦無天下。”
“我亦無天下”,可見此言出自曹丕當皇帝之后。曹丕認為,曹昂作為長子,為丁氏親撫育成人,其嫡長子之地位,無可撼動,若不早死,自己沒機會,曹昂的繼承權(quán),“自其分也”,沒有可討論的余地。曹操在曹昂死后,最喜歡的是曹沖,若不是曹沖十三歲死掉,可能自己也會沒機會。曹丕“常言”,亦無需作偽。而且此話更是告誡他活著的那些兄弟,不要覬覦皇位。在曹昂,曹沖死后,曹丕即是嫡子(其母為繼妻)兼長子兼愛子,他繼承王位進而化國為天下,是名正言順的。
曹丕對曹昂身份的認可,使得他對丁氏的追尊,也有其道理可尋。
年輕女子又是誰?
前文述及,對于年輕女子是誰,現(xiàn)在所有的說法,都只能停留在簡單的猜測上,而無進一步的支持。在本文中我則要提出,年輕女子最有可能是曹操的第三個女兒,漢獻帝名義上的妃嬪。
曹操墓中的大量石牌標志,記錄了一些墓中的隨葬物。這些隨葬物中的一部分,讓人對墓主人的性別有了很大的置疑。很顯然,其中一些物件、服飾是典型的女性日常用品,若認為是曹操的隨葬物,頗有不妥。
我偶然注意到,曹操墓中出土的部分物件標牌,所記物件與晉《東宮舊事》記載的“皇太子納妃儀”中的陪嫁有很大的吻合。中國的禮法制度有其延續(xù)性,晉制中自然會繼承漢魏舊制中的大部分。由此,我想到的是,只怕這些石牌所關(guān)聯(lián)的物件,并不是曹操的隨葬物,而是這位年輕女子的陪嫁。皇太子納妃當比皇帝立后低一檔。皇帝封貴人,亦當比皇帝立后低一檔。因此,以皇太子納妃所定儀物,來參考皇帝封貴人,其母家所需準備的嫁儀,是有一定合理因素的。
我們來看一看,關(guān)于曹操的第三個女兒的相關(guān)歷史記載。
(建安十八年)秋七月,始建魏社稷宗廟。天子聘公三女為貴人,少者待年于國。
曹操一次性大甩賣,將三個女兒一古腦兒地嫁給了漢獻帝。其中年長的兩個,在此時被送到了洛陽,而第三個女兒因為實在太小,“待年于國”,所謂的“國”,即曹操于此年五月所封的“魏”公之“魏”之國都,魏郡之鄴縣。
(建安)二十年春正月,天子立公中(通“仲”)女為皇后。
漢獻帝立曹操的二女兒為皇后了,大女兒或許是皇帝不很喜歡?也有可能是死了。但看曹操二十五個兒子,長大成人的只有曹丕、曹彰、曹植、曹據(jù)、曹宇、曹林、曹袞、曹峻、曹幹、曹彪、曹徽、曹茂十二個,超過一半十三個都早死。按這比例測算,曹操大女兒說不定此時也死了,不過還好,曹操為了當這個皇后的爸,上了三保險,總算起作用了。
事實上,我認為,曹操的“待年于國”的三女兒,也沒有等到成年正式成禮,就死在鄴城了。因為,根據(jù)記載,此后曹操長年在外征戰(zhàn),只有幾次出征回來時到洛陽去轉(zhuǎn)了一圈。而送女兒去嫁給皇帝,必須是專門跑一趟的,史書上也沒有這樣的記載。
一種可能當然是,直到曹操死時,小女兒仍然還是不夠大,不適合送到皇帝身邊去。但如果是這樣,曹丕繼王位后的第一件事,恐怕應該就是送妹成婚。從建安十八年下聘,到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整整七年時間,年齡還是太小似乎有點問題,另一種更大的可能,小女兒在曹操死前,就死在鄴城了。
如果是這樣,小女兒從葬于父親的墓中(當然時間上也許不可能那么巧,她剛死,曹操就死了,但是合葬墓多不是一起死的,這一點并無問題),符不符合禮制呢?
我們知道一個說法,“未嫁從父,已嫁從夫”。但對于下聘而未成禮的來說,仍屬于未嫁女。在古代討論祭禮中,對于有爵位的女子,牌位擺放的位置,一般有從父、從夫、從子三種方式。從夫比較好理解,不需要進一步說明;非正妻、繼妻的妾,如子有爵,則一般從子;未嫁女,嫁女被出(離婚)則皆從父。以此而言,若事實正如前文所述那樣,曹操的小女兒,漢獻帝名義上的貴人死在了曹操的前面,死在了鄴而不是洛陽。那么將其從父而葬的可能性還是有的。
如果這樣一種說法成立的話,曹操墓中的那些石牌就有了很好的解釋。這些物件是曹貴人的未嫁的嫁儀,自然只能隨其下葬,而且不用遵從曹操薄葬的要求,更解釋了這些女人用的物品,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曹操墓中。
另外,根據(jù)史書記載,曹操嫁于漢獻帝的三個女兒,名字分別為曹憲,曹節(jié)和曹華。墓中的年輕女子之枯骨,只怕正是這位曹華少女留下的。
曹華未活到婚禮舉辦,還有歷史的暗示。在下聘之時,明言“少者待年于國”,似乎是暗示著什么?若曹華稍后數(shù)年內(nèi)確與漢獻帝成婚,則此句豈不多余?也許這就是所謂的“春秋筆法”吧。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