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成祖時期,一次,廣東布政使徐奇進京朝見皇上,順便帶了一些嶺南的藤席,準備饋贈給朝廷中的官員。不料,京城的巡邏官把這些藤席截獲,并將徐奇饋贈禮品的人員名單呈給了明成祖。明成祖反復看了幾遍名單,唯獨沒有看到太傅楊士奇的名字,覺得有必要問個究竟,于是立即召見了楊士奇。
楊士奇解釋說:“當初徐奇受命赴廣東任布政使,離行前眾官員都作詩為他送別,因此,徐奇這次回京用藤席回贈。那時臣正好有病在身,沒有贈詩給徐奇,不然的話,我這次也在饋贈之列。今天眾官員的名字雖然都在禮單上,但他們不一定會接受徐奇的禮物,再說藤席乃嶺南特產(chǎn),徐奇饋贈藤席只是為了表達謝意,不會有別的目的。”
楊士奇這番話講得很有道理,明成祖打消了疑慮,也原諒了徐奇,命人把名單燒了,從此再也沒有過問此事。
楊士奇在這件事上處理得很聰明,他沒有借此炫耀自己的清廉,而是將這件事化小,既打消了明成祖的疑慮,又不會得罪徐奇,可謂一舉兩得。《后漢書·班超傳》曾言:“今君性嚴急,水清無大魚。”也就是說,水太清了,魚就無法存身。人也一樣,太清高了,就會不合群。這算是飽經(jīng)滄桑的前輩們留給子孫后輩的一套行為準則。
有些人天生就驕傲得很,自認為高人一等,或不屑與世俗之事同流合污,動不動就瞧不上這個,看不起那個,好像只有自己是最高尚、最值得尊敬的人。而另外一些人,雖然也有自己的原則,但是會為他人著想,有時也會隨大流,辦事靈活,讓人愿意與之親近。
在職場中,清高的人往往不受歡迎。這是一個很容易理解的道理。職場中,什么樣的人都有。有的人徒有虛表,有的人當面一套,背后一套,有的人溜須拍馬,十足的小人模樣。可謂職場眾生相,五花八門。但不管別人是一副什么嘴臉,那都是他們自己的事,你用不著憤世嫉俗,用自己所認為的道德準則來約束他們。這種清高是沒有意義的,只會招來反感,成為眾矢之的。
劉麗是一個原則性很強的人,在工作中也出類拔萃,但她有一個很大的缺點,按照同事的說法,那叫“道德潔癖”。她人不錯,但是一看到同事們有什么做得不對,或是某些行為讓自己厭惡的時候,她會表現(xiàn)得很不屑,甚至用鄙夷的神情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有時,同事們背后說老板一些壞話,劉麗也從不參與。面對部門爭斗,她也保持中立。這樣做,無形中就把自己從團隊中孤立出來了。按理說,像這樣一個不愛招惹是非,不與他人“同流合污”的人理應得到老板的賞識。可結果是,有什么事情發(fā)生時,她最先倒霉,升職、加薪的事更是與她無緣。
這種現(xiàn)象在職場中很常見。越是優(yōu)秀的人才,越有清高的傾向。但是社會是一個講究人情世故的環(huán)境,當眾人都在做一件你認為不入流的事時,你不參與,這就代表你自己把自己從他們的圈子里淘汰了。人總要生活在各種各樣的圈子里,當你不能適應這個圈子,看似你不屑與之交往,實際上你卻是最先出局的人。那么,當出現(xiàn)什么變動,因為你不是他們圈子里的人,人家也就沒有必要保護你。如果需要一個“替罪羊”,你就會是最先倒霉的那個。
特別是現(xiàn)在的很多老板,在人事上也常是“看人下菜”,不管你是對是錯,當大家都認為你錯時,老板也犯不著因為你一個人得罪一群人。因此,優(yōu)秀的人反而得不到領導賞識,也就不奇怪了。
在這個社會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沒有必要通過“侮辱”人家來證明自己的高尚。說得通俗一點,這叫沒事找事,得罪人家不說,自己的下場也好不到哪兒去。
詩仙李白才高八斗、文采斐然,但孤傲清高。雖然他懷著滿腔報國熱忱,才華也被唐玄宗看重,但仕途一直坎坷。這都跟他自恃清高、傲氣太盛的性格有關。
在一次宮廷酒宴中,李白作《清平調》三首,歌頌楊玉環(huán)的美貌。詩歌對于李白而言,簡直就是小菜一碟。有了這么一個絕佳的表現(xiàn)機會,李白定能借此增加不少印象分。誰知他自視清高的毛病又犯了。他作這三首詩時,非要楊國忠親自為他磨墨,還命深受皇帝寵信的太監(jiān)高力士為他脫靴。高力士本就是一個心胸狹窄的小人,因為脫靴之事,他對李白開始懷恨在心。此后,他就尋找機會懲治李白。李白的詩將楊玉環(huán)描寫得花容月貌,如同仙女下凡。楊玉環(huán)十分喜歡,常常獨自吟誦。李白在詩中提到了趙飛燕,李白之意是將趙飛燕的美麗與得寵的楊玉環(huán)相比較,并無其他惡意。然而,懷恨在心的高力士卻抓住了報復的契機。
有一天,高力士又聽到楊玉環(huán)在吟誦《清平調》,便以開玩笑的口氣說:“我本來以為您會因這幾首詩對李白恨之入骨,未曾想您居然這么喜歡。”楊貴妃聽后非常吃驚,她不解地問:“難道李翰林侮辱了我嗎?”高力士說:“難道您沒看到他把您比作趙飛燕了。趙飛燕是什么樣的女人,怎么可以拿她同娘娘您相提并論。他這分明是把您看得同趙飛燕一樣淫賤啊!”雖然當時楊玉環(huán)已集“三千寵愛在一身”,其家人也位居顯要,但她仍擔心自己的地位不穩(wěn),更害怕被人說得像趙飛燕那樣淫賤。高力士早已摸透了楊玉環(huán)的心思,便將趙飛燕的下場與李白的詩嫁接到一起,使李白原本贊美楊玉環(huán)的詩,變成了嘲諷之意。
楊玉環(huán)想到這層意思,自然對李白開始反感和憎恨。后來,唐玄宗曾幾次想要提拔李白,都被楊玉環(huán)阻止了。雖然后來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全身而退,但是對于想進入政治舞臺、大展抱負的李白來說,他的仕途無疑是失敗的。此后,李白只能借酒澆愁,賦詩抒懷,浪跡江湖。
李白如此大才之人卻未能報效國家,這都跟他太過清高的性格有關。不管在官場還是職場中,有些人,特別是小人是不能得罪的。也許當權者賞識你的才華,但是小人卻不會用如此眼光來賞識你。他們只在乎你是否會搶了他們的風頭,或者是否會損害到他們的利益。像李白這樣在眾人面前讓高力士下不來臺的行為,只能說他不懂做人心計。
做人感悟:不管一個人如何才華橫溢,都沒必要自視清高。雖然清高之人多有才華,但凡事不三思而后行,總是率性而為,這些才華最終也會被清高葬送。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