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夫成龍:古代女子的哀愁
東周列國時期,神人怪人多,秦穆公用五張羊皮買來的百里奚算是其中之一。如果說百里奚的一生是一部勵志大片的話,那他的妻子杜氏的人生無疑就是一出瓊瑤式催人淚下的苦情戲了。
百里奚是虞國人,家境貧寒,三十多歲時好不容易才娶上老婆。老婆姓杜,和眾多古代女子一樣,歷史上不留其名。兩口子的日子雖然清苦,但也恩愛。不久后,杜氏生了個兒子,叫孟明視(這個奇怪的名字是字和名的組合,名視,字孟明)。
古人講究先成家后立業,百里奚心里開始盤算著出去謀個好職位,但又有些割舍不下老婆孩子。一天,杜氏對百里奚說:“男兒志在四方,你要出去開創一番事業,不要成天呆在家里,難道你要等老了再出去嗎?家里事情你不用擔心,有我在呢。”此番話語正中百里奚下懷,他決定第二天就離家。
次日天剛亮,杜氏把家里唯一的一只老母雞殺了,準備給丈夫餞行。宰雞后,卻發現沒有柴火了,于是她又把門閂劈了當柴火燒了。又蒸了米飯,做了點白菜,有葷有素地讓百里奚吃了頓飽飯。臨行之前,兩人免不了要兒女情長一番。杜氏一邊抹著眼淚,一邊對百里奚說:“老公啊,日后你要是富貴了,可千萬別忘了我和孩子啊。”望夫成龍的強烈愿望讓杜氏昏了頭。
躊躇滿志的百里奚開始了他的求職之旅。和所有勵志片的主角一樣,百里奚也遭受了三番五次的磨難,正是應了孟子的那句話,“天將降大任于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百里奚先到了齊國,又流落至宋國,但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做過牛倌,甚至還當過乞丐,轉眼已到不惑之年。
由于當時交通不便,通訊困難,百里奚和杜氏徹底失去了聯系。窮困潦倒的百里奚思鄉心切曾回過虞國,但當時杜氏母子已不知去向。后來,經朋友蹇叔介紹,百里奚留在虞國做了大夫。只是沒過多久,虞國被晉國所滅,百里奚又流落至楚國,做了奴隸,看起了牛。
在經歷了諸多磨難后,千里馬終于遇到了伯樂。秦穆公用五張羊皮從楚國買回了百里奚。七十七歲高齡的百里奚總算迎來了事業的春天,找到了一份有地位的工作,做了秦的相國。
一日,百里奚相國府中大擺宴席,還有樂隊助興。宴會中,有老婦人自彈自唱:“百里奚。五羊皮。憶別時。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貴忘我為。”百里奚非常吃驚,走近一問,果然是自己的妻子杜氏。兩人百感交集,泣不成聲。分別之時,還是青春年少,如今都已是白頭老人,掐指一算,一別已四十多載。
杜氏開始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講述她的苦情戲劇情。百里奚走后,杜氏靠紡紗織布勉強養活自己和孩子。后來家里鬧起了饑荒,杜氏帶著孩子流落異鄉,來到了秦國,靠給人洗衣服度日。兒子孟視明雖已長大成人,力大如牛,卻長期待業,在家啃老。年邁的杜氏反過來還要養活兒子。
一日,孟明視在集市聽人說,秦國請了個叫百里奚的老頭做相國,而且還是用五張羊皮換來的,就猜想可能是他父親,回家把此事告訴了母親。杜氏知道后,進相國府做了洗衣婦,試圖一探究竟。某日,恰遇到百里奚宴請賓客,杜氏看到機會來了,自告奮勇唱起了那首《琴歌》,以探真假。一曲琴歌,四行老淚。這支斷腸曲終使闊別四十載的夫妻得以團圓。
杜氏這一生真是比黃連還要苦,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個男人身上真是不靠譜。但她也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因為她正是這出苦情戲的策劃者。這出凄凄慘慘戚戚的苦情戲也算是有了個好結局。寂寞一生,苦難一生的杜氏總算在故事大結局時拿了個安慰獎。不知道“偉大”的杜氏有沒有問過自己:這一切真的值嗎?“偉大”的杜氏除了留下賢內助的空虛美名,除了成全了一個男人,還得到了什么?望夫成龍的代價實在是大矣!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許多望夫成龍的女人都曾為此懊惱過,但這種老套的苦情戲卻總是不斷地上演。戰國時代的齊姜,是另一出勵志苦情戲的女主角。男主角則是晉公子重耳,即后來的晉文公。當年重耳被后母驪姬陷害,流落齊國,齊桓公把宗族之女齊姜嫁給了他。齊姜生得美艷,重耳對她非常癡情,成日陪著她,兒女情長,漸漸忘了要重回齊國東山再起的宏愿。而齊姜見重耳這般寵愛她,卻發起愁來:“縱欲懷安,非丈夫之事也。”
后來重耳的手下決定密謀把他騙回晉國。但他們的計劃恰巧被一個丫鬟無意間聽到了,并向齊姜告了密。齊姜卻殺了這個丫鬟,并灌醉重耳,幫助幾個手下把他偷偷運出齊國。如此顧全大局的妻子,實在少見。
而重耳在輾轉多國,歷盡艱難,回到晉國,坐上君王寶座時,已是62歲之人。想想,為了讓丈夫成就大業,齊姜竟獨自一人忍受思念之苦,冷清孤單地過了幾乎十年。
做了君王的重耳后來有沒有把齊姜接回去共享富貴榮華,史書記載有不同,《東周列國志》說有,其他則沒有提及。事實上,在重耳流亡的大半生里,幾乎是換個地方就換個女人,所以苦苦等待他的不僅僅是齊姜一人。之前在翟國時,他和一名叫季隗的狄族的女子結為夫婦,一起生活了12年,有了兩個孩子。后來不得不逃到齊國時,他和季隗揮淚離別。他對她說:“如果我25年不回來,你就改嫁吧。”
原來重耳的心理期限是25年,不知他想過沒有,一個女人該怎樣度過這漫漫等待的25年,人生又有幾個25年?雖然季隗明知這是個圈套,還是愿意往里鉆:“男兒志在四方,我不敢留你。25年后我都老了、死了,還能嫁人嗎?你放心去吧,我等著你。”
重耳遇上的都是具有犧牲精神的女人,她們都愿意犧牲個人的小幸福,來成全丈夫的大業績。男兒志在四方,而女人則乖乖守候。人們通常會夸贊這樣的女人“深明大義”,而那些默默流淚,苦苦煎熬的日子則通常被這樣的大義遮掩。
這些故事都在講一個道理:只要男人們成功了,女人們的犧牲都是值得的。可是為什么總是要女人犧牲呢?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