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大量生產的奢侈品”本身就是個矛盾的產物,奢侈品行業已經“不是生產真正奢侈的商品,而是要在削減成本的同時假裝質量能夠繼續保持上乘”。…
“大量生產的奢侈品”本身就是個矛盾的產物,奢侈品行業已經“不是生產真正奢侈的商品,而是要在削減成本的同時假裝質量能夠繼續保持上乘”。例如,LV皮具早就不是手工生產而淪為大批量流水線產品,BURBERRY有很多產品都是在中國生產。

法國,LV制造工廠場景
CARTIER全球總裁Bernard Fornas曾說,在一個世紀之前,你必須是一個國王或者貴族才能夠有足夠的錢買得起CARTIER,而在今天,你是企業家、是牙醫、是律師,哪怕你是大公司的一個行政人員,也有可能買得起CARTIER。
這段話在奢侈品業內流傳甚廣,因為這真實地反映了一個趨勢,那些高不可攀的奢侈品牌,正“飛入尋常百姓家”。
當一個個家族經營的手工作坊,被流水生產線和商業運作所操控,奢侈品賴以立身的小眾化顧客群、手工精致做工、高端的客戶體驗逐一失去,越來越多的奢侈品牌,似乎只剩下價格上的“奢侈”。
當家族遇到商業集團
在歐美,奢侈品牌沒落,被人歸咎于商業集團的介入。
最典型的代表, LVMH集團。從1987年到2011年,LVMH集團進行了60多項收購,持股了74家奢侈品公司。這些奢侈品牌中,很多都是以手工制作起家,以歷史悠久而聞名。然而,商業化運作的核心卻是規模化生產及銷售。
客觀地說,商業化運作曾經讓很多步履艱難的家族品牌重獲新生。
例如,女裝品牌Celine,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保持著創始人賽琳-薇琵娜(Celine Vipiana)負責設計,其丈夫負責賬務的典型的家族品牌運營模式。1987年時,Celine每年的營業額只有2000萬美元左右,利潤大約有500萬美元。
但在LVMH接手前的1996年,不再適應市場的Celine,虧損額已達1600萬美元。此后,LVMH逐步讓品牌的創始人和管理者出局,并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經營模式讓Celine起死回生。那就是:先挖掘出可供包裝的歷史--- Celine品牌在1945年就已出現;然后將Celine的業務結構由服裝為主改成以皮具為主,因為利潤更高;最后,是將產品生產、銷售周期從原先的幾個月縮短為幾周。
這些轉變后來被總結為“LV整合法則”,包括LV、GUCCI都因此而走出困境。
在收購的同時,LVMH集團也賣掉了48個品牌,其衡量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盈利潛力。
與LVMH齊名的GUCCI集團,2004年在引入原聯合利華總裁Robert Polet擔任CEO時,公開表示希望向消費者傳達“輕松愉快、可觸摸、可抵達的品牌形象”。這在奢侈品行業內,被認為開啟了奢侈品的資本時代,就是以逐利為品牌管理的核心。
在消費者之中,這樣的轉變備受質疑。“西方對奢侈品的傳統概念,就是小眾的,有歷史文化內涵的,少而精的,手工定制的。流水線生產肯定與之矛盾。”上海富客斯集團CEO陸強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這樣的變化有得有失,得到的是更大的市場和更高的利潤,失去的則是品牌的忠誠顧客和高端用戶,而后者正是奢侈品牌維系的生命線。
“奢侈品具有非常強的示范效應,如果回到十幾、二十幾年前,你去歐美的奢侈品專賣店,店員很可能會詢問你的身份和職業,然后說,對不起,我們的東西不能賣給你,因為你不是我們的目標客戶群。”陸強說,這樣的高姿態,對奢侈品百年來始終維護高高在上的姿態功不可沒。
沒落的豪門
美國評論家Dana Thomas在其《Deluxe: How Luxury Lost Its Luster》一書說,所謂奢侈品,最初的定位是向能夠負擔得起的少數人,提供的最精美的手工制品。所以,如今“大量生產的奢侈品”本身就是個矛盾的產物。
在Dana Thomas看來,如今的奢侈品行業,已經“不是生產真正奢侈的商品,而是要在削減成本的同時假裝質量能夠繼續保持上乘。”例如,LV皮具早就不是手工生產而是大批量流水線產品,BURBERRY有很多產品都是在中國生產。只有愛馬仕,還是堅持在法國手工原產。“如果一個奢侈品,失掉它賴以生存的手工、原產地等情感因素,它的核心價值便失去。”
2011年3月,以43億歐元的代價,LVMH集團收購了全球第三大珠寶品牌BVLGARI。這項LV近10年來最大的收購案,以曾多次宣稱“給多少錢都不賣”的BVLGARI妥協而告終,卻引發了時尚界一次規模巨大的討論。
在一些社交網站上,很多BVLGARI的客戶都在說,當流水線作業取代作坊和工匠,Bvlgari還是原來的BVLGARI嗎?”
“BVLGARI當年也宣稱過‘給多少錢’都不賣。家族式經營畢竟已經落后了,當生存甚至虧本的壓力越來越大,品牌又如何堅持傳統的那一套?”浙江一家奢侈品代理公司的老板郭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而且,隨著奢侈品商業集團的日益壯大,越來越多高端的奢侈品牌會成為商業化的俘虜。
以LVMH集團為例,該集團旗下有50多個奢侈品牌,其中最核心的品牌就是LV,LV是LVMH集團資金投入最多的一個品牌,也是集團最賺錢的品牌。一定意義上,LV支撐了LVMH的發展,集團用LV賺來的錢,再去扶植其他賠錢但足以抬高集團身份和有商業潛力的品牌。
“一個奢侈品集團,必須擁有賺錢的品牌,但也必須擁有代表最高端身份的品牌。隨著平民化的加快,LV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后一個要求。”陸強說,對奢侈品商業集團來說,再直接收購一個成熟的品牌,顯然更加務實。“如果愛馬仕被成功收購,那就又會重復LV現在的路線,這其實是一個循環。”
大眾化的背后
并不是所有奢侈品牌都排斥商業化。這從奢侈品牌雄心勃勃的全球擴張計劃中就可見一斑。例如,PRADA就計劃在2013年底將零售店數量擴大到550家,截至2011年9月,其店鋪總數為358家。
“如果店面增加一倍,供貨量也要相應增加。所以,大幅擴張必然伴隨著流水化生產。”陸強說。
大多數奢侈品牌在面對中國二三線市場的時候,大多選擇了粗放擴張的道路,“從這些品牌的擴張速度和服務上,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他們就是以撈快錢為目的,這意味著最快3年之后,就會有奢侈品牌出現‘品牌死亡’。”歐陽坤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對于奢侈品牌因大眾化而沒落,BOTTEGA VENETA中國區總裁高峰有不同看法。 “就連一直堅持手工制作的愛馬仕,內部也進行過要不要推出更‘親民’的產品的討論,而且這種討論已經持續了100多年。”高峰說,從奢侈品牌的角度上看,“大眾化”的核心是如何與更年輕的、未來的潛在主力客戶群更早進行溝通。
高峰說,商業化運作,對奢侈品牌的傳統也并非都是副作用,“有錢了,才有實力把手工、定制的那部分最高端業務維護并發揚光大。”
高峰曾于2004年至2008年擔任愛馬仕中國商務總監,創立起愛馬仕在中國的銷售網絡。但他也承認,奢侈品牌培養年輕客戶群的行為,還存在著嚴格、謹慎的過程,“針對的一定是今后能成為忠誠客戶的那一群人,而不是只要負擔得起這個價格的人就行。”
聲明:《奢侈品被批只剩奢侈的價格》一文由傾城網(www.420040.com)網友供稿,版權歸原作者本人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果您對文章有異議,可發郵件到
[email protected]處理!
64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