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綏入宮
東漢章帝建初六年(八一年),護羌校尉鄧訓的妻子陰氏生下了一個女兒,取名鄧綏。
鄧綏聰明伶俐,又十分懂事,很惹人喜愛。她五歲那年,祖母為她剪發,因為年老眼花,誤傷了她的后腦勺兒。可是這個年僅五歲的小姑娘居然忍痛不吭聲。別人知道后很奇怪,問她痛不痛。小鄧綏回答道:“怎么會不痛呢?可是祖母疼愛我,親自為我剪發,我怎么能夠傷老人的心呢?所以就忍著沒出聲。”眾人聽了她這番話,都感到驚訝不已。
小鄧綏六歲從讀太史籀的《史書》開始,沒幾年工夫就通曉了《詩》《論語》等書。看到哥哥們讀經傳,就提出疑難詢問。她心思全在讀書上,從不問居家主事。母親陰氏不希望女兒只讀書不事女紅,對她說道:“你不習女紅,整天讀書,難道想舉博士嗎?”鄧綏見母親不高興,不愿違背母親的意思,于是白天學著做女紅,晚上讀書到深夜,家里人都叫她“秀才”。父親鄧訓對女兒讀書倒并不反對,只是感到驚異,因此不管大事小事,常同女兒討論,這樣一來,也使鄧綏得到了處理事務的鍛煉。
永元四年(九二年),十二歲的鄧綏被選入宮,誰知正要入宮時,她的父親鄧訓卻突然病故。這個不幸對鄧綏打擊很大,她晝夜號哭,竟然守孝三年,不食鹽菜,結果弄得形容憔悴,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甚至連親人都幾乎認不出她了。直到三年后的永元七年,她才慢慢恢復了往日的生活。
一天夜里,鄧綏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手摸到天,飄飄蕩蕩,好像有一些鐘乳狀的東西,就仰面吃了下去。醒來后自己也覺得奇怪,請人占卜,都說是吉不可言的好兆頭,而且說當年帝堯夢到過攀天而上,成湯夢見過在天上舐食。后相者給鄧綏相面,驚訝地說:“這是成湯的法骨!”家里人聽了,不敢宣揚出去,暗地里高興。鄧綏的叔父還猜測說:“聽說能救活千人,子孫就能有封。我哥哥當年掌修石臼河,歲活數千人。老天有眼,要給我家降福了。”可是也有人認為這是鄧綏祖父太傅鄧禹給子孫造的福。因為當年他也曾經說過:“我率百萬之眾,但從未妄殺過一人,將來后世必有興者。”
若要靠一個女孩子來振興家族,在當時唯一的辦法就是將她送入皇宮,以求得皇帝寵幸。就在這一年,鄧綏和別人家的女孩們一起再次被選送到宮中。十五歲的鄧綏已經出落得姿顏姝麗,俏然出眾了。第二年冬天,她被晉封為貴人。
就在鄧綏被封為貴人的同年,陰貴人被立為皇后。陰貴人是永元四年(九二年)鄧綏第一次應選時被選入宮的;四年當中,極受漢和帝寵幸。可是自從鄧綏入宮后,和帝的心逐漸轉到鄧綏身上,對陰皇后的愛寵也就隨之而衰了。
大約是自幼讀書和家教嚴格的緣故吧,鄧綏入宮后對陰皇后總是恭肅有禮,小心承事,對同列的那些妃嬪,也總是處處謙讓,從不爭強斗勝。即使是宮人隸役,鄧綏也常常施恩照顧,故得人心。這位十六歲的貴人不僅用她的美貌,而且用她處世大度、謙和知禮贏得了漢和帝的心。
有一次鄧綏生了病,漢和帝特地準許她的母親和兄弟們入宮探望,而且不限時日。這在當時是人們引以為榮的恩典,可是鄧綏卻深感不安,她對和帝說:“宮禁重地,而讓外家在此久住,在上會使人說陛下有偏私,在下也使我受人議論,于上下都不利,還是別再讓他們入宮來了。”
和帝聽了這番話,嘆息道:“人皆以此為榮,貴人反以為憂。這樣嚴格約束自己,真是難能可貴呀!”
每當宮中有朝見宴會的時候,妃嬪們都爭相打扮,一個個珠光寶氣,穿著鮮艷,希望能以此出眾,引起皇帝注意。鄧綏卻總是素服淡妝,不戴那些珠寶飾物,結果最出眾的恰恰是她。
和帝對鄧綏越來越寵愛,鄧綏也就更加處處小心,對陰皇后更加謙敬。甚至衣服的顏色與皇后相同,都立即更換。每逢一同晉見時,都不敢正坐,走路也屈身自卑。和帝問起什么事來,她也總是等陰皇后先回答過后才講。漢和帝看在眼里,既心疼又愛憐。等到陰皇后失寵后,漢和帝更經常召鄧綏侍寢,每到這時,她就推說身體不適,盡量讓皇后和別的妃嬪應召。鄧綏知道自己身體多病,不能生育,又見和帝子嗣不廣,深為擔憂,多次選進才人,希望她們能夠博得和帝的寵愛。
陰皇后認為鄧綏處處維護上下左右的關系,是為了收買人心,所以十分忌恨,甚至覺得自己的失寵與鄧綏入宮有關。于是和外祖母鄧朱一起設巫蠱詛咒鄧綏。等到和帝病危時,她狠狠地說:“等我得意之時,要將鄧氏滅門!”大多數宮人們與鄧綏關系很好,故很快就有人將此話傳給了她。鄧綏沒想到將會飛來這樣的橫禍,想到和帝死后陰皇后決不會放過自己,不如隨和帝而死,上可以報皇帝之恩,中可以解宗族之禍,下也可以使自己免遭當年戚夫人那樣的“人彘”之辱。想到這里,她找來毒藥,準備一死了之。
宮人趙五見她要尋短見,連忙上前阻止,急切之中,隨口編造說剛才有使臣來告,皇帝的病已經好了。鄧綏聽了,信以為真,才沒有服毒自盡。誰知事情十分湊巧,第二天和帝的病果然痊愈,這才救了鄧綏的命。
永元十四年(一〇二年)夏天,陰皇后和她外祖母鄧朱行蠱詛咒的事被揭發出來,和帝大怒,命中常侍張慎和尚書陳褒審理此案。牽連到了陰皇后的祖母,叔父陰奉、陰毅,弟弟陰軼、陰輔等人,結果有的被拷打死于獄中,有的流徙邊地,陰皇后的父親陰綱自殺,親屬都被免官,陰皇后本人被廢,遷居桐宮,憂病而死。陰氏從此敗落下去,直到鄧綏當了太后,才下詔赦免陰氏之罪,還給他們家財五百余萬。
當時鄧綏沒想到事情會鬧到這地步,再想挽救已經來不及了。陰皇后被廢后,和帝便想立鄧綏為皇后,鄧綏卻一再稱病不出。直到這一年冬天,大臣們上書請立皇后,和帝再次下詔立鄧綏為后,她又辭讓一番,才終于接受下來。
鄧綏成為皇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免去藩國進獻的珍麗之物,每年只進貢一些紙墨而已。這確是件德政,免去了藩國的負擔,百姓自然擁戴。
鄧綏做的第二件事是拒絕給鄧氏封爵。不令外家掌權,維持朝政穩定,又是一件得人心的事。
這時候她才二十二歲。
三年后和帝病逝,鄧綏立剛剛出生一百天的劉隆為皇帝。二十五歲的鄧綏成為一個年輕的皇太后,她從此開始稱制臨朝,成為東漢垂簾聽政時間最長的太后。
太后治獄
漢和帝死后,皇后鄧綏成了皇太后。新皇帝劉隆是個出生不足一歲的嬰兒,于是內外大政都落到鄧太后一個人肩上。
這時候和帝剛死,正在發喪,宮中情形頗為混亂,恰恰就在這混亂當中,宮里丟失了一篋珍珠,很明顯是有人趁亂偷去了。雖然明知是宮人偷的,可是那么多人,究竟是誰卻難確定。有人主張拷問,鄧太后想,這樣毫無目標地亂打一頓,免不了會有人屈打成招,傷及無辜,卻找不到真的犯罪之人。她于是不動聲色,親自察看宮人們的舉止顏色,向她們講明利害,終于在宮人中查出了偷珠人。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偷珠之案才過,和帝生前的馬夫們又告一個名叫吉成的人有巫蠱先帝之罪。抓到掖庭獄中拷問,也供認不諱,于是結案上報太后批準。鄧太后看過案情,心中卻頗感疑惑。總覺得事出無因。這個吉成是和帝生前的寵幸之人,按說對他是有恩惠的,而吉成平日也從無怨言,為什么和帝死后反而會行巫蠱詛咒呢?事情完全不合情理。盡管證人、口供俱全,鄧太后還是親自提審了吉成。果然吉成翻了供,說自己是屈打成招的。鄧太后讓人再重新審理此案,終于查明是馬夫們合伙誣陷。原來那個吉成當年仗著皇帝寵幸,得罪了這些馬夫,如今皇帝已死,于是馬夫們合起來想將他置于死地。事情弄清楚后,大臣們都感到吃驚,對鄧太后的明察多智深感佩服。
古代每逢天旱不雨,常常認為是有冤獄所致,都要下詔錄囚。每逢這時候,鄧太后經常親自審察,她處理獄囚有條不紊,讓人信服。有一次她到洛陽錄冤獄,錄囚將完時有一個羸弱不堪的犯人被用囚車送來了。犯人什么話也沒有說,只是將要被帶走時,突然抬起頭來,像是要說什么。這雖然一閃即過,卻還是被鄧太后覺察到了。她讓人將這個囚犯帶回來重加審訊,囚犯終于盡吐冤情。他原來是被屈打成招而誣為殺人犯,剛才本想向太后訴冤,因畏懼官吏沒敢開口。鄧太后親自調審有關人犯,將此案查明,釋放了被冤屈的好人,將洛陽令下獄抵罪。
事情還真湊巧,她處理完此事,剛剛回到未央宮,居然真的澍雨大降了。人們都紛紛傳頌這是由于鄧太后治獄英明所致。
太后重教
前文說過,鄧太后從小喜愛讀書,六歲就開始讀《史書》,十二歲時已經通曉《詩經》《論語》等書。每當兄長們誦讀經傳時,她就要提些疑難問題,讓他們回答。家里人都稱她為“女秀才”。
她入宮為漢和帝妃嬪后,也沒有改變好學的習慣;當了太后,讀書更勤了。她請著名的女史學家班昭入宮講授經書,而且兼學天文、算數。白天為政務忙了一天,晚上卻仍要讀書到深夜。恐怕自己讀的書中多有謬誤之處,或者違背典章,于是選謁者仆射劉珍,諫議大夫李尤、劉毅等五十多人續修國史傳記,并且給他們以賞賜。這次續修,才使得《東觀漢記》具備了國史的規模。
鄧太后不僅自己好學,也很重視皇宮內的教育,讓宦官和近臣到洛陽南宮東觀(皇宮藏書修史之地)受讀經史,再到宮中教授給宮人。結果宮人們都讀經閱史。從早到晚,皇宮中常常傳出一片瑯瑯的讀書聲。
對于皇室和外戚家里子弟的教育,鄧太后就更加重視了。她對自己娘家的人要求非常嚴格,曾經下詔給司隸校尉及家鄉的河南尹、南陽太守說:“每當看到前代的外戚賓客,常常有假借威權,胡作非為,甚至干擾公務的,成為民間之害。責任之一就是官吏對他們執法懈怠,不敢管理的緣故。如今車騎將軍鄧騭等雖無過失之處,可外戚家子弟眾多,姻親又廣,難免會有賓客親屬違法亂紀之事。凡是遇到這種情況,你們必須嚴格處理,不得寬容枉法。”從此以后,外戚犯法,都加以處置,再無假貸寬容的了。鄧太后的堂兄越騎校尉鄧康因為裝病不上朝,被宮婢告發,鄧太后就將他免官遣歸,而且斷絕了他的屬籍。
鄧太后認為,要想使皇室外戚子弟不招破敗之禍,最重要的是要加強對他們的教育,讓他們讀書。
元初六年(一一九年)鄧太后下令將漢和帝的弟弟濟北王、河間王家中子女,年齡在五歲以上的四十多人,和鄧氏近親子孫三十多人召到京師,為他們專門辦起了一所學校。請了老師為他們教授經書,鄧太后還親自監督他們學習。年紀太小的,都專設師傅,讓他們到宮內親加教導。鄧太后對親屬們說:“我為什么要為子弟們做這樣安排呢?這是因為當前風氣不正,投機取巧,不肯學習,經書不傳。如果不加以引導教育,情形將會更糟。所以我要褒崇圣人之道,以端正世間風俗。孔子不是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如今將要破敗的貴戚之家就是這樣,平日吃穿講究,出門有排場,可說到知識,竟然一字不識。這就是禍敗滅家的原因呀。明帝永平年間,四姓小侯都被命入學,以矯正習俗,培養忠孝。我的祖父當年既有武功載于史冊,又以文德教化子孫,因此使子孫后代都能約束行為,不違法亂紀。如今能夠使你們上溯祖宗的遺愿,下念我的心意,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由于鄧太后的約束教育,鄧氏子弟都比較守法。她哥哥鄧騭的兒子鄧鳳接受人家賄賂,事情被揭露出來后,鄧騭將妻子和兒子頭發剃光,以謝罪天下。這在封建社會中確是少見之事,這與鄧太后嚴格約束外戚是分不開的。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