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夜風(fēng)吹進屋子,我沒有絲毫睡意。于是泡好一盞茉莉香茶,放在沙發(fā)前的幾案上,然后悠閑地坐著,翻看舊日的年畫,大都是民國服飾的內(nèi)容。
我的杯子是瑩白而朦朧的暖色,影子倒映在漆黃的案上,和著繚繞多姿的茶霧,泛出雅致,沉靜和安詳。如琥珀色的玉石光芒,明媚而不失溫潤。
滿室的茶香氤氳,不粘半點煙火,像罌粟毒品侵襲我的神經(jīng)。恍恍惚惚中,有種頓入溫柔富貴之鄉(xiāng),煙柳繁華之地幻覺。
屋子是安靜的,只有安靜的地方,才能安靜地思考一些東西。年畫里有走在大街上的民國女子,大都身著旗袍,纖細的柳腰,流光溢彩的面料,配著大朵花花綠綠的圖案,就跟苗條的身段凝溶得天衣無縫;再挽上盤云的發(fā)髻,捏一塊素凈的巾帕,踩著小扭的碎步,在西方紳士們眼里,是讓人眼前一亮,風(fēng)情萬種的東方女子。
我想,中國深厚的文化的脈絡(luò)中,總有發(fā)揮到極致的高貴,大素大雅,端莊而不失謙和。譬如,茶是一種,旗袍亦是一種。
如果說,幾千年來,中國的服飾文化是難言的寂寞,那么旗袍的盛極一時,無疑帶給人們的是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從壓抑中爆發(fā)的喜悅。因為,正是它的出現(xiàn),使中國服裝的樣式,色配,做工,深度和氣質(zhì),一掃過去服飾的沉悶與庸俗。卻又毫無冶艷和媚俗之態(tài)。
于是,進軍戛吶的中國電影《花樣年華》制作組,便精心在女主角服裝上費了不少的工夫。當迷人的女主角張曼玉穿著30多件“絕版”的旗袍出現(xiàn)在影片中時,全場雷動。異國觀眾那一份旗袍情懷,也是如此的有趣和可愛。據(jù)說,之所以稱其為“絕版”,因為旗袍的布料,是美術(shù)指導(dǎo)張叔平先生多年珍藏的“孤本”,市面上根本找不到。而旗袍的式樣,又是年逾七十,技法熟練的上海老師傅親自出山操刀的杰作。
電影結(jié)束時,清冷的暗夜,身著旗袍的曼玉,留在長街上輕寒斜瘦的身影,征服了無數(shù)的異國觀眾。也許,在西方人眼中,旗袍的真正迷人之處,在于它的內(nèi)斂和深刻。
中國式精巧的服裝,和中國式浪漫動人的愛情故事,正是以一種濃厚的文化魅力,震撼了世界。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