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多的女童小文(化名)吃了幾塊炸雞,不幸中毒身亡。出售炸雞的食品店店主張繼存涉嫌過失致人死亡罪,被檢方提起公訴。昨天,豐臺法院開庭審理此案。小文的父母趕到法院,小文的母親提起死去的孩子痛哭流涕。被告人張繼存當庭向被害人家屬鞠躬道歉。
案發前,河南人張繼存在豐臺汾莊市場無照經營雞肉食品店。今年4月21日下午,小文的母親朱女士與孩子的姑姑從該食品店買了7元的炸雞。兩人回家后食用了炸雞。小文的姑姑撕開炸雞,給小文喂了幾塊吃。
過了半個小時,小文嘴唇發紫,不停哭鬧起來,朱女士以為孩子凍著了,給孩子加了一件衣服。可是,孩子還是哭個不停,她打電話叫回丈夫,把孩子送到醫院救治。她也發生了嘔吐。
當天晚上,小文經搶救無效死亡。朱女士說,醫生說孩子是亞硝酸鹽中毒死亡,懷疑有人投毒。小文的父母向警方報案,張繼存被抓獲歸案。經檢測,造成女童死亡的原因是炸雞中亞硝酸鹽嚴重超標,超過國家標準150多倍。
在庭審中,33歲的張繼存交代說,他從事這個行業有兩年了,是跟一個老鄉學的制作方法,他一直這么腌肉,從來沒有客人說吃炸雞出了問題。他還對法官說:“我沒有出售過剩下來的炸雞。我和家人也吃了炸雞,還包括我的孩子。”
張繼存承認,他從市場上買來食用亞硝酸鈉,但他不知道國家規定亞硝酸鈉給人的用量是多少,他用女兒吃飯的小勺放亞硝酸鈉,沒有稱過所放的一小勺亞硝酸鈉是多少。法官問,“你憑什么確定勺子里的亞硝酸鈉用量?”“憑感覺。”張繼存的回答讓在場的人都很吃驚。
最終,豐臺法院作出一審判決,雞肉店老板張繼存以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食品罪被判處有期徒刑8年,并賠償麗麗的父母29萬余元。
食品店老板的無良行為確實令人氣憤,但是在此事件中家長難道就沒有一點責任嗎?孩子小,不懂事,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從小建立起良好的各項生活習慣,包括飲食習慣。不食用不衛生、不健康的食品,也許悲劇可以避免。
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著各自的生活習慣,孩子更是如此。但不論我們每個人要正確養成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極不容易的,對孩子而言,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更是極其重要的一件事情。
“給孩子吃什么,怎么吃?”這個令許多家長頭疼的問題,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給孩子怎么吃直接影響寶寶的正常發育和他們成人后的健康狀況,是良好生活習慣形成的重要一環。
1、定時定量定點吃飯
對每人來講,一日三餐定時,就能夠形成固定的飲食規律。對孩子按時定量吃飯,使兩餐間隔時間在4-6小時,這正是腸胃對食物有效的消化,吸收和胃排空的時間,保證充分足夠地消化吸收營養和保持旺盛的食欲。
根據孩子的食量給予適量的飯菜,并堅持要求他們頓頓吃完。千萬不能一味要求孩子吃多,更不能依著孩子愛吃多少就吃多少,一頓飽一頓饑,然后用零食填補,這會影響下一頓的食欲。同時會養成任性浪費的不良習慣!
定點吃飯,養成習慣。這需要從小開始。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可以讓他坐在童車里,放在固定的地點喂,再大一點就可以在大椅子上放小凳子墊高,或在給孩子準備一張可調高度的吧臺椅,讓孩子上餐桌與大人共同進餐。
不管哪種方式,都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屬于他自己的固定的用餐地點,而且要讓孩子在吃完自己的飯菜才能離開座位,這樣堅持要求,持之以恒,孩子就會形成吃飯時間一到就去找餐椅的意識和習慣,而不致養成追到哪兒喂到哪兒的不良習慣。
2、教育孩子不要偏食
孩子偏食的原因既有身體的因素,如消化不良或食物過敏反應等,但更多的是環境的和心理的因素,比如,某些家長自身的偏食影響,某種食物過多連續吃形成厭惡反應,或家長限制孩子吃某種食物而造成孩子的不愉快體驗并予以拒絕等。因此家長應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做到:
要有意識地用語言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如“今天的拌黃瓜真好吃,又鮮又脆”;或“我最喜歡吃肉丸了,真香”等等,從此激起孩子的興趣和食欲。
抓住孩子的心理特點,用游戲的方法激發孩子去嘗不太吃的食物,如“我們來當小白兔吧,小兔最愛吃青菜蘿卜了”,“看誰先讓小魚到嘴邊池塘里”,對越小的孩子,這種方式便越奏效。
特別注意不要用欺蒙哄騙或強制性方法讓孩子吃某種食物,這是會加深孩子對這種食物的反感,不如暫時放一馬,停一餐,待他肚子餓了,情緒愉快了,再引導他進食。
3、讓孩子自己吃
孩子不是天生就有依賴性的,每一個孩子在七八個月時就有自己拿勺子“吃飯”的欲望,盡量地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不要因孩子吃不好而去限制、指責他。同時,可以提供一些條件和幫助:比如給孩子圍上圍兜以防弄臟衣服,在地上鋪一張塑料紙任孩子漏撒,洗凈孩子的手讓他去抓,同時還要注意教孩子用餐具的正確方法,指導孩子學習怎樣不會把飯粒撒落在地。
創造寬松愉快的進餐氣氛也是培養孩子良好飲食的一個方法。一個整潔有序,愉快安靜的進餐環境,可以使孩子保持良好的進餐情緒,讓孩子感受進餐時的快樂氣氛,進餐時播放一些優美動聽的音樂是有益于消化的。最應注意的是,無論遇到什么事,都盡可能地避免在餐桌上批評、訓斥孩子或對孩子進行嚴重的說教,這會破壞愉快的進餐氣氛,既降低孩子的食欲又不利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也不一定有效,反而得不償失。
家長只要堅持讓孩子獨立吃飯,好好吃飯的要求,動點腦筋,利用現有資源創造游戲氣氛,持之以恒正面鼓勵,不斷強化,就會使孩子養成進餐的良好習慣。
4、慎選零食和飲料
對于各類零食,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一是零食確實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和高興,調整孩子的味覺感受;二則現在的零食越來越豐富、精美,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可以作為輔助食物,適時適量地給孩子吃一點是可以的,也是必需的。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吃得太多,也不要在飯前吃,更不能飯不吃,零食補。不要養成以飲料代水代湯的習慣。因為飲料中過多的糖,糖精及化學添加劑都會對胃產生不良刺激,并妨礙孩子對白開水的補充, 所以一定要慎吃、少吃。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