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無情的,辛亥革命一聲炮響,清代的服飾成了革命對象。然而,歷史又是有情的,作為滿族女裝之一的旗袍,卻得以保全,而且經過改制后,成為體現中國民族特色的女服之一。本世紀20年代以后,一領青布旗袍,成為女學生的便裝。隨著漢族婦女的普遍模仿,推陳出新,旗袍一度成為中國婦女的主要服裝。在一些外交場合,旗袍甚至被視為中國婦女的國服。如今,中國的旗袍不僅在東方的一些國家中流行,而且連歐、美等地一些身材苗條的婦女,也競相仿效。如當今流行的中式領和開衩的旗袍裙等,都脫胎于旗袍樣式。法國著名時裝設計大師皮爾·卡丹曾說:"在我的晚裝設計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的靈感來自中國的旗袍。"旗袍最早并非為滿族貴婦人所專寵,而是滿族男女老少共著的衣服,一年四季,同一式樣,僅有單、夾、皮之分。滿人又稱"旗人",旗人所著之袍,故稱旗袍,滿語稱為"衣介"。這種旗袍,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是簡潔化的連衣長裙。
最早的旗袍是一種四開衩長袍。基本款式是圓口領、窄袖、左衽,衣擺四面開衩,有如絆,束腰帶。它的形成與滿族長期在高寒地區過著遷徙不定的半游牧生活有關。道光時京城《竹枝詞》云:"珍珠袍本屬官曹,開禊衣裳勢最豪。"滿族入關后,男女所著旗袍稍有區別,男子的旗袍是"馬蹄袖"式的,袖口狹窄,上長下短,袖口蓋在手背上。袍的兩側開衩,腰束布袋,上系小刀、匙、箸等日用品,男式旗袍便于騎射,又稱"箭衣"。滿族婦女的長袍最初不用馬蹄袖,袖口平而較大,長則可掩足,領口也較低。如不用領時,往往在頸間圍一條領巾。清初旗袍實物,在內蒙古白音爾燈榮憲公主墓曾有出土,保存完整的共有兩件,都以綢緞制成,上施彩繡,式樣為圓領,鑲一條狹窄的黑邊。所繡的紋飾也很有時代特色,如其中一件:用深黃色面料,上繡數十只彩蝶,彩蝶之中又間以彩云及花卉;在胸背、兩肩及膝蓋部位,又各繡兩對大蝶,作相對戲舞狀,袍的下緣,還繡有山水、八寶等吉祥紋樣。整件服裝造型簡練,紋樣精美,色彩素雅。
清王朝建立后,滿族成了統治民族,漁獵經濟為農業經濟所替代,不少旗人脫離了狩獵經濟的騎射活動。加之漢文化的影響,旗袍不斷漢化,用料和式樣也逐漸改變。如女式旗袍,在領口、衣襟、袖口等處,都加鑲了花紋或彩牙,使服裝更加俏麗,款式多為寬袍大袖,袖寬8寸至1尺,下擺不開衩或僅兩邊開衩。貴族和富戶人家的婦女所穿的旗袍,大多用綢緞制成。
辛亥革命后,漢化了的旗袍,特別是二三十年代女學生喜愛穿的藍布旗袍,形制有了較大的改變。寬松款式改為緊腰身,袍長也改短,最短者在膝蓋以上,兩側開衩長短不一。半個世紀以來,旗袍式樣多變,先是流行高領,領子越高越時髦。轉而流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摩登,后來索性省去了領子。袖子的長、短、寬、窄也不斷因時尚而變化,最長的可及手腕,最短的則至裸露上臂。
旗袍長盛不衰的原因,從經濟上看,省工省料,穿著便利。歷代女服,從頭到腳極為繁復,既有上衣、下裙之分,又有各種裝飾、配件;而旗袍一領,能代替衣裙,而且簡易旗袍的用料和做工都較節省,因而受到大眾婦女的歡迎。
然而,旗袍受到人們的青睞,更主要的,還在于它恰如其分地顯現了女性胴體的曲線美。線條簡潔流暢,一氣呵成,顯現出"高貴的單純"。美國著名服裝設計師肖佛爾教授在1920年就曾指出:中國服裝的風格是簡練、活潑的,它的式樣是更多地突出自然形體美的效果,優雅而靦腆,這比華麗、輝煌的服裝更有魅力。中國姑娘與西方年輕女子相比,似乎更顯得纖細、秀麗,更具有曲線美。這也許是旗袍在中國長盛不衰乃至影響國外的一個重要因素。
新加坡人對中國的旗袍評價很高,他們吸收融合了西方套裝特色而設計的旗袍,尤引人注目。他們在保持長條形衣身的造型基礎上,在領部、袖部,及衣身長短和某些裝飾性結構上吸收西方某些連衣裙或套裙的特點,成為形式變化豐富,結構簡潔,富有整體感和現代美感的服裝樣式,大受新加坡和華人婦女的歡迎。
旗袍既有傳統的民族特色,又符合當代女性的審美情趣;既有定形的曲線美,又有朦朧的模糊美;既可以表現雍容華貴,有時又可以展示清純大方,因而近百年來,縱然各式女裝像走馬燈似流轉變換,旗袍卻能以稍變應萬變,在變幻莫測的時裝潮流中穩穩地站住自己的陣腳。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