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旗袍收藏家馬元浩先生在“盛世長城”舉行的一個關于古董旗袍的非公開展覽,讓人恍惚間走進旗袍冷艷滄桑的歲月。
如果說白先勇筆下“永遠的伊雪艷”在臺北也“仍然穿著她那一身蟬翼紗的素白旗袍,一徑那么淺淺地笑著”,有著我們所熟悉的妖嬈的話;那么,張愛玲所描述的那穿著旗袍的女子,則是另一種情調———三朝回門的錚錚,褪下了青狐大衣后,“里面穿著泥金緞短袖旗袍。人像金瓶里的一朵梔子花”;而章飴和對“最后的貴族”康同璧的描寫,則透露出旗袍過盡浮華的矜持、高貴與滄桑,“青色暗花軟緞通袖旗袍,那袍邊、領口、袖口都壓鑲著三分寬的滾花錦邊”……
然而旗袍的韻味在文字中終究與人隔了一層,而眼前的這些或緊身剪裁的長身旗袍、或壓金繡銀的及膝旗袍,以及墻上掛著的古董旗袍的攝影和油畫作品,讓人穿越了近百年的歲月,看到了旗袍這一被國外稱為“chinadress”的古往今來。
馬先生說,旗袍源自清代女人的裝束。硬領、直筒、劍袖的剪裁與人們印象中極盡曲線勾勒的旗袍大為不同。所以現代意義的旗袍,誕生于20世紀初葉,盛行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30年代到達了它的頂峰狀態。由于上海一直崇尚西式生活方式,以至后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有致的女性美,由旗人直筒式長到腳踝的旗袍,改為剪裁合腰身了;袖子由寬大而窄袖,加上高領,也有下配長褲的;到了上世紀30年代,旗袍袖子短到手肘以上,和肩寬差不多了,甚至有鏤空紗的,隱約露出香肩和前胸。
從上世紀30年代的鼎盛,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殘留的美麗。在此后的幾十年里,旗袍漸漸淡出國人的生活,成為喜嫁乃至咨客的服飾。中國都市女人身上穿著的服飾已然全盤西化,旗袍風光不再。
潮流周而復始,當民族風成為近年來時尚界的最大主題時,旗袍再次被人們所關注。在幾大國際電影節,章子怡、鞏利等中國女星身著在傳統樣式基礎上大膽改良的旗袍。就連許多歐美名媛也無法抗拒這股中國旗袍時尚風,西方知名服裝設計師也紛紛引入旗袍元素。
而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更將人們對于旗袍的熱情推到極致。張曼玉身上的近30套旗袍呈現出的迷人風華,將人們帶回到上個世紀的百年記憶里。而旗袍經過近百年的風云變幻,終于在新世紀里回歸了。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