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妃旗裝像
香妃,這個傳說中美麗神秘的女子,自清朝覆亡以后,忽然火了起來,就像一陣旋風,刮遍了大江南北、東海北疆,被編成了故事,寫進了小說,登上了舞臺,進入了熒屏。為什么香妃之風久刮不衰?為什么香妃之名越叫越響?其實就在于她是一個撲朔迷離的人物,在她身上有許多難解之謎,如名稱之謎、畫像之謎、婚姻之謎、死亡之謎,等等,引起了世人的關注和興趣。
香妃之謎何其多
名稱之謎。“香妃”之名早在清朝末年的一些私人著述中就已出現了。據迄今為止的考證得知,最早出現香妃之名的當屬光緒十八年(1892)蕭雄寫的《西疆雜述詩》卷四“香娘娘廟”,其中有“紛紛女伴謁香娘”一語。他在附錄中進一步寫道:“香娘娘,乾隆年間喀什噶爾人,降生不凡,體有香氣,性真篤,因戀母,歸沒于家。”光緒三十年(1904)刊印的《王湘綺先生全集》第五卷中,記有回妃被拐入宮,不順從皇帝,最后被皇太后絞殺的情節。
“香妃”之名的廣泛流傳是在清王朝滅亡以后。1914年,故宮古物陳列所從沈陽故宮和承德避暑山莊調來一批文物搞展覽,其中有一幅年輕女子的戎妝像。在該畫像下面的說明文字中,明確指出:“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體有異香,不假熏沐,國人號之曰香妃。”從此以后,香妃之名大震。
由上述記載我們可以得到兩個信息:第一,香妃是回族;第二,香妃之得名與生來就“體有異香”有關。人真的可以“不假熏沐”就“體有異香”嗎?根據人的生理特征,每一個人通過汗腺、皮脂腺,都會分泌出一些氣味來,人的五臟六腑內的氣味通過人的一些器官也會排出來,幾乎一人一味,有的氣味濃,有的清淡些。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屬于這種氣味?我們不得而知。再者,一些愛美、生活講究的女子,常洗一種“花草浴”或“奶浴”。還有一些女人喜歡搽抹一些具有特殊香氣的高級脂粉之類,浴后、搽后,身體自然會散發出引人注意的、沁人心脾的香味來。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來自化妝品或者浴液的氣味?這對我們而言同樣是個難解之謎。
反過來,說香妃之得名源于“體有異香”,也可能是一種望文生義的解釋,也不能排除由于香妃長得太美、秀色可餐,故美其名曰“香妃”這種可能性。總之,為什么叫香妃,說法很多,至今尚無定論。
畫像之謎。香妃貌美,應當是不用懷疑的,否則乾隆皇帝不會千里迢迢將這位回部女子納為皇妃。香妃究竟美到什么程度?人們總希望一睹真容。目前,流傳于世的、被稱為香妃畫像的有四種:一是身穿紅色旗裝的半身像;二是身穿歐式盔甲、手握戰刀的半身像;三是身穿西式長裙,一手提花籃、一手拿花鏟、頭戴涼帽的坐像;四是太倉陸夫人在東陵裕妃園寢拍照的香妃吉服半身像。
第一幅旗裝像是流傳最廣、利用率最高、人們最熟悉的畫像,許多文章、書籍、畫報,甚至商店廣告中用的都是這幅像。在人們的心目中,這幅畫像就是香妃像,一提起香妃,自然也就想到這幅像。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