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照片
舊詩在近百年一直不是流行的讀物,僅被私人的圈子所喜好。南社出了許多詩人,人們能記得的只有幾位。南社之外,詩詞寫得好的,多是寫白話文的作家。這里自然首推魯迅,世人早有公論。印象里郁達夫、聶紺弩的舊體詩也好,氣韻自成一路,流布很廣。魯迅之后,好的五言、七言很多,能及魯迅氣象的,少得可憐。許多人看到魯迅的舊作,多有感慨,像郁達夫、聶紺弩這樣的人,也暗自感嘆,就舊體詩而言,魯夫子是不讓別人的。
我曾經做過魯迅舊體詩的注解,因內力不足,后來放棄了。見過張向天的注釋,宋謀玚的注釋,周振甫的注釋,思維多異,各有千秋。在我看來,注釋舊詩,倘也是舊詩的寫作者,大概會更好些吧。你看錢鐘書的《宋詩選注》、俞平伯的《讀詩札記》都有力度。他們自己的詩文,也是有功夫的。
魯迅寫舊體詩,多為戲作,偶有吟哦,而氣象不俗。他有唐人的遺風無疑,六朝筆意也可看到的。先生的游戲之作和蒼涼之句間,好似有很大區別。但這里卻埋藏著他的一貫思路和智性。看似隨意,而愛意存焉。許多人喜歡魯迅的詩,因了其沉郁里的豪氣,及憂憤里的哲思。我自己覺得,他從舊詩句里借得形式,參之現代人的感覺,有荒謬感和使命感的盤繞,涉筆成趣,遂成奇音,歷久而不失鮮活之態。舊形式終于有了新氣韻,是大不易的。
新文人寫舊詩不過玩玩而已,但無意之間,也有奇異的閃光。或像陳獨秀那樣的狂放之風,或如郁達夫的曉暢之韻。學院中人則沿襲舊路,如陳寅恪的清秀哀婉,馬一浮的儒者風范,都各臻妙處。魯迅與上述之人不同,其詩有的仿佛天籟,回旋于明暗之間,血液里沒有士大夫的因子。這就比同代人顯得灑脫、自然,是天馬行空的勞作,郭沫若嘆其多為絕唱,不是沒有道理。
錢鐘書對現代文化的看法很有意思,認為學無古今,術通中外,知識分子是不該囚禁在單調的世界里的。魯迅是這樣的人物。他寫的舊體詩,多是馀時的偶得,沒有故作雕刻的痕跡。先生在古書里泡得久,思路又在域外的文化間,于是雜以個人風采,意象在尼采、杜甫之間,取俄人之峻急,東洋之清秀,漢唐之蒼涼,格律間的靈光暗動,一洗媚態,是解放了舊體詩的人。
我個人讀過多部關于魯迅詩歌的研究著作。研究魯迅的人,其實在表現自己。魯迅作品在每個時期的讀解都有特別的地方,每代人的思考不同也提供了諸多角度。注釋魯迅的詩,不僅涉及本事與內意,還有人際關系網絡圖,以及與時代之關系。歷史留下的資料,有的未必準確,有的含混不清,所以讀解之中,辨析與發現,都很重要。
思想還活著的時候,詩歌就不會死去。在精神的表達里,是沒有新舊之別的。魯迅走進舊詩卻不屬于舊詩人的群落,其魅力的不衰則是自然的了。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