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屬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于旗袍是女裝,所以說旗袍源于旗女之袍,辛亥革命以后,旗袍有了質的變化,而這變化則是發生在上海,而這旗袍的質的變化到底有那些呢?
旗女之袍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和女性曲線;旗女之袍內著長褲,開衩處可見繡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正是這三點差別,使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的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新品種。袍服是外套,強調功能(防寒、遮體、表示身份等)服裝種類,其審美意味是保守的含蓄。裙服,法語中的robe或英語中的one-piecdress,清末旗女之袍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旗女之袍寬大平直。雖也有著與中國袍服相仿的歷史和強調功能的保守,但表示女性體態曲線卻也是悠久的激進之一;而現代裙裝則加強了這一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示,變為表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示。現代西方裙裝的所有這些表示女性體態細微變化的表示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新中國成立之后,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身材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實在一大損失。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