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綿亙數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不言而喻。然而,其文化影響更為深遠,從封建舊夢中醒來的中國,自此開始擁抱現代文明。
衣食住行,這是人們生活的最基本方面�;厥装倌陼r光,我們可以發現,辛亥革命以來,中國人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巨變。
如今,讓我們回顧那段歷史,在衣食住行中體會辛亥革命的影響。
中西合璧的中山裝開始流行
辛亥革命終結了傳承千年的服飾等級制度,千百年來以衣冠“昭名分、辨等威”的做法被廢棄。
1912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了人民一律平等,根據這一原則,臨時參議會討論了男女禮服制式,計3章12條,規定男式分大禮服與長禮服,為西裝和長袍馬褂,女式禮服為上衣下裙,有領。
社會輿論對這一服飾規定褒貶不一,眾說紛紜,因此這一規定也一直未能嚴格執行。
“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裁作短衣裳,腳跟形勢先融化,說道蓮鉤六寸長�!痹谀莻時代,衣著的混亂也正是新舊交替的寫照。
然而,中式服裝與西式服裝的矛盾,開始讓人們無所適從。也正是在這樣的情勢下,中西合璧的中山裝開始流行。
中山裝之所以得名當然是因為其創始人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之后除了致力于共和制度的締造之外,也關注著移風易俗,并且早就注意到服飾問題。他感到西裝穿著不便,而中國原有的服裝過于陳舊、拖沓,他身體力行致力于新服裝的創制。
據老同盟會員回憶,孫中山認為“穿西服就得用外國的衣料,那樣就要花我們本國的錢,使我們的黃金白銀外流”。后來,他就把華僑中流行的一種學生服的式樣,加上一個翻領,口袋改為四個,這就是中山裝的雛形。
后來又經過了多次的改進,最終形成了平民實用風格的中山裝。
中山裝還寓意三民主義思想:四個口袋,象征“國之四維”;三粒袖扣,則表達“三民主義”。孫中山先生建立民主共和體制的三民主義理念在服裝上得到完整體現,中山裝成為“革命”在身體空間的象征符號。
孫中山帶頭穿著中山裝,中山裝成為革命與時尚的象征,而后中山裝成為南京國民政府的統一制服。
正是由于中山裝的簡便、美觀、實用,以后的國民革命軍軍服基本上也采用了中山裝式樣。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紅軍和以后的八路軍、新四軍、人民解放軍的軍服也都沿用了中山裝的基本樣式。
新中國成立后,全國人民以中山裝來表達對新時代的熱愛,于是中山裝成為新中國一款標志性的服裝,甚至一度被世界公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服”。
改良旗袍凸現女性美
作為中國最早的國際化大都市,辛亥革命時期的上海,在衣食住行方面都經歷著巨大的變革。數千年來的封建禮教枷鎖一朝打破,女子服裝呈現出百花齊放,爭奇斗艷的景象。而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非改良旗袍莫屬。
旗袍式樣不斷變
旗袍式樣的變化經過千家萬手,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革。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
在具體式樣上,西方服飾對旗袍影響最大。當時的樣式變化主要集中在領、袖及長度等方面。
先流行高領,領子越高越時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蟬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聳及耳的硬領。漸而又流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摩登”,當低到實在無法再低的時候,干脆就穿起沒有領子的旗袍。
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時而流行長的,長過手腕;時而流行短的,短至露肘。因此,到20世紀30年代,旗袍已完全脫離了原來的形式,演變成一種風格新穎獨特,既保持了中國民族特色,又吸收了西方服飾優點,充滿著中西合璧時代氣息的新式服裝了。
腰身也越做越窄
在名媛淑女匯集的大上海,旗袍成為海派文化的突出符號。在保存至今的上海舊月份牌上,旗袍美女們精致玲瓏、開放活潑的形象呼之欲出。同時,旗袍也變得越發精致和華美,滾邊、鈕扣也別具一格,而且大抵由手工制作。旗袍的腰身也越做越窄,完全貼身,將全身的曲線充分顯露于外,青布旗袍最為當時上海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脛而走,全國仿效,幾乎成為20世紀20年代后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