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魯迅的生活中,有一個人是絕對繞不開的,盡管他們名為夫妻,卻名存實亡,形同路人,這個人就是魯迅的夫人朱安。
三十多年前,開始接觸魯迅作品的時候,我只知道他的愛人是許廣平,而朱安的名字卻始終被回避被隱藏,她和魯迅的夫妻關系顯得若隱若現、若有若無,生前死后她始終得不到公平的待遇。
魯迅為什么不接受妻子朱安,許多人出于維護魯迅的角度,都說是因為朱安沒文化、裹小腳,兩人志趣相異,沒有共同語言等等。這些說法都可以理解,也是原因之一,但未必是最主要最關鍵的原因。
魯迅
朱安是一個可憐可悲的女人。她出身于紹興名門,官宦人家。朱安與魯迅的母親魯瑞一樣都是大丈夫三歲,都沒有讀過書,其實以她們的家庭條件而言,想讓她們讀書,只要在家塾或私塾添把桌椅即可。但是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時代,女人一般是沒有權利讀書的。沒讀過書自然沒有文化,但是這好像并不影響她們成為一個好女人、好妻子或好母親。至于朱安的纏足那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一百多年前的舊中國,不纏足的女人少而又少,當然像魯迅那樣具有新思想、接受新教育、念洋書、穿洋服的留學生也相當罕見。
當初魯迅在日本和母親通信時表示,希望女方能讀書、放足,也只是希望而已,并不是把它作為成婚與否的先決條件。
許多文章在論及魯迅婚姻的時候,都一致認定1906年魯迅被母親以生病為理由從日本召回,他在毫不知情、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做了新郎。對這種說法我表示懷疑,以魯迅的聰明才智,能不明白此次回國將要面臨的問題嗎?母親生病的情況在可有可無之間,與朱家姑娘談婚論嫁的問題卻肯定無法回避,因為四年以前母親就為他訂下了這門親事,兩年前他返鄉時,朱家已經催過婚,這些情況魯迅都是知情的,不可能一點思想準備也沒有。須知,1906年的魯迅已經26歲,而朱安已經29歲。別說是一百年前的29歲,就是在現在,家里有一個29歲的姑娘還沒有談婚論嫁,當家長的肯定也會著急上火。所以說,魯迅這次回鄉不能說一點預感也沒有,只是沒想到事情會來得這么突然。他走近家門的時候,已經是大紅燈籠高高掛,母親急不可待地在為他準備婚事了。
自然,這場婚姻是失敗的,在魯迅的心里留下了巨大的陰影。對這個名義上的妻子,他終其一生也不接受,更談不上喜歡。
魯迅不接受妻子朱安,關鍵的原因許多人都不愿提及或有意回避,這就是朱安長得不夠漂亮,缺乏女性應有的起碼魅力,這才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
魯迅也是男人,是26歲血氣方剛、精力旺盛的男人,這種年齡的男人,沒有不喜歡年輕漂亮女人的,相貌身材是他們擇偶的首要條件,至于性格、家境、文化程度等等一般會放在第二位、第N位去考慮。朱安的外在條件,成婚之前魯迅是清楚的,家境自然不用說,至少是門當戶對。朱安性情溫順、通情達理也是人所盡知的。沒文化、纏小腳幾乎是當時所有女孩子司空見慣的常態,至于說要求雙方志趣相投、有共同語言之類的說辭只能說是吹毛求疵,那時候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雙方婚前沒有單獨接觸的機會。兩人連面都見不上,哪來的共同語言和志趣。況且娶老婆是過日子,不是關起門來談學術。所以說,對朱安女士的外在條件,魯迅說不上多滿意,但至少是能接受的。問題是女方的身材相貌如何魯迅最為關心又不好問及,只有心存希望,像大多數人一樣,新婚之夜碰碰運氣了。
魯迅原配朱安
實話實說,魯迅的運氣差了點。新婚之夜,當他揭開新娘的蓋頭時,應該有一種掉到冰窟里的感覺。新娘雖說不上多丑,但絕對不夠漂亮,絕對出乎魯迅的意料。眼前的朱安瘦小枯干,面色黃白,尖下頦,薄嘴唇,寬前額,用周作人的話說:“新人極為矮小,頗有發育不全的樣子。”
正是朱安的相貌身材讓魯迅心底殘存的一線希望徹底破滅了,這才是他一輩子都不能接受朱安的根本原因。
相對于魯迅,朱安更為不幸,她一生都沒有得到過愛情,孤苦凄涼地走完悲慘的一生。長得不漂亮不是她的錯,長得不漂亮也有享受愛情的權利,但是朱安……命運對她實在是太不公平了。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