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傳說中的神器完全不同,玉器的神性是被人的德行所深刻限定的:它不僅可以庇佑好人,也能致壞人于死地。玉器的這種道德審判能力,超出了世界上的所有物體�! �
1、玉顏:從礦物學到美學
玉是龐大而駁雜的家族,它的成員分布在漢語辭典的各個角落。狹義的玉,僅指礦物學范疇的玉石,包括角閃石(如和田玉和羊脂玉等)和輝石類(翡翠)兩種,而廣義的玉則包括蛇紋石、綠松石、孔雀石、瑪瑙、水晶、琥珀、紅綠寶石等各類寶石。后者屬于文化學范疇,在歷史上喧囂了數千年之久,構筑著華夏物質信仰的堅硬內核。
在21世紀初葉的裝飾豪華的珠寶鋪里,只有和田玉、岫巖玉、南陽玉和翡翠等少數幾種美玉,被陳列在玻璃柜臺里,散射著孤寂而恒久的光芒。但在華夏歷史的開端,出現過的玉料種類卻多得令人吃驚。據今人楊伯達統計,《山海經》記載的玉產地共有149處,而《康熙字典》里的各種玉名則多達173種,這個龐大的玉石家族,與銅鼎(代表)和寶鏡(代表)一起,構成了早期華夏器物神學的三大支柱。
在五行學說的范疇里,出現了有關玉的身世的三種聲音�?鬃诱J為,玉是水的精華,因為它看起來仿佛是圣水凝結后的形態,而曹雪芹則認為玉是土石的精華,《紅樓夢》的核心意象――寶玉,本來是一塊女媧補天時的巨大棄石,由一名圣僧點化為小如扇墜的寶玉。第三種說法出自《太平廣記》,說是周靈王的寵臣萇弘被殺死后,其血和尸體化成了碧玉。“水成說”、“石(土)成說”和“血成說”,正是玉的多重性表達,因為玉同時呈現為石、水和血的特性:像石頭一樣堅硬,像水一樣晶瑩,又像血一樣流布著人的精氣。
玉的語義的復雜性,似乎也超越了其它所有的器物。玉暗示光潔、溫潤、堅固、永恒等一切玉器的物理屬性,同時也隱喻美麗、年青、華貴、健康、道德純凈和靈魂的永生。玉的闡釋開放性激勵了闡釋者,他們前赴后繼,對玉所蘊含的各種語義進行深度開發,儼然一群思想礦工,快樂地尋找著它在神學、國家主義、倫理學和游戲方面的價值,從而改變了玉器的文化前景。
2、帝玉:玉的帝王政治學
據《瑞應圖》、《竹書紀年》、《尚書》等古文獻記載,西王母曾向黃帝和舜帝貢獻白環、玉塊、白玉瑭等玉器,這無疑是華夏民族第一次觸摸玉的時刻。早在民族書寫運動的起點,玉就已進入領袖、國王和酋長階層,成為權力政治學的象征。倉頡發明的漢字,清晰地描述了“玉”的定義,這定義被堅固地書寫在“玉”的字形里。玉,就是佩戴于王者腰間的那一個點狀飾物。它是如此細小,猶如天地間的一粒粟米,卻散發出無與倫比的權力氣味。
這是自然精英和人類精英的合二為一。玉和人發生了內在的置換:人獲得了玉的自然靈性,而玉獲得了人的精神高度。在巫師退出歷史舞臺之后,玉的無限法力被傳承下來,成為庇護國王世俗權力的法寶。
真正把玉鑲嵌在國家意識形態核心的是周人。和田玉的發現激勵了周人,促使他們發現它的權力本性。周朝的最大貢獻是制定玉器的禮制�!吨芏Y》記載了六種宮廷祭禮所用的玉器(圭、璋、璧、琮、琥、璜),顯示禮器的精密分工。不僅如此,周朝還為世人留下了三件最著名的玉器——隋侯珠、和氏璧和昆山之玉。那些奇妙的玉器在數量上只有九鼎的三分之一,體積和重量上則更為輕微,卻擁有無限廣闊的神性。周是玉器和鼎器并重的王朝,它同時掌握了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權力秘匙。
周朝的晚期衰微,再度引發了玉的悲劇。它被迫在世俗權力的爭斗中沉浮,成為人類爭斗的工具。司馬遷在《史記》中向我們轉述了和氏璧的傳奇經歷,秦昭王聲稱愿意用15座城池跟趙惠文王交換和氏璧。趙國的使者藺相如憑藉才智和膽識,捍衛了玉璧的所有權。這與其說是一場權力、韜略、陰謀和尊嚴的角逐,不如說是關于和氏璧的價值展覽。
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22年吞并趙國,力奪和氏璧,清洗了先祖當年被趙臣戲弄的恥辱。他的極權主義王朝,用和氏璧充當御璽,《漢舊儀》記載其上鐫刻著“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意思是它來自上帝的授權,所以將會萬壽無疆,永遠昌盛。玉正式取代笨重的“九鼎”,成為歷代王朝的最高權力象征,歷經長達一千多年的劫難。公元936年,后晉石敬瑭攻陷洛陽的前夜,五代后唐的末代皇帝李從珂和后妃在宮里自焚,和氏璧跟所有御用之物一起化為灰燼,而中國文明則開始了它的下降歷程。
玉的世俗復興,從漢開始,直到晚清為止。它是華夏各王朝的權力守望者,從一個形而上的角度,定義著皇帝及其臣子的德行。另一方面,皇帝對玉的迷戀,也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關于宮廷玉的敘事,由此變得膾炙人口起來�!短綇V記》援引《異苑》說,漢武帝平素最愛把玩的,是西胡渠王進獻的玉箱與瑤石手杖。這兩件器物后來都成為皇帝的隨葬品,被深深埋入地下。但多年之后,這兩件寶物突然出現于扶風的古玩市場。宮廷里的侍臣們根據出售者的長相判斷,他就是死去的漢武帝本人。我們不知道武帝如何走出密封的墓室,也無法了解他為何要兜售自己的寶物,但越過其復活的傳說,玉昭示了其創造永生奇跡的法力。
這是關于玉和帝王亡靈的關系的神秘證據。在大多數情況下,玉還會被縫制成玉衣,包裹皇帝及其嬪妃們的亡靈,或者像糖果一樣被放進死者的嘴和肛門里,以維系尸體的新鮮,并為死者的復活或升天奠定醫學基礎。我們就此觀察到了一個奇特的事實:玉能夠堅守它的主體性。在歲月的打磨中,它非但沒有生銹和腐化,反而變得熒光四射,溫潤可喜。跟青銅器和鐵器相比,玉是唯一能夠被時間擦亮的器物。這種屬性照亮了皇帝的希望,他們指望通過對玉的占有,延緩日益腐敗的王朝的生命。
3、士玉:玉的儒家倫理學
玉的道德化完成于春秋儒家集團。在周王朝日益衰微的背景中,儒家學者形成了最早的世俗玉學家團隊,他們的贊美驚天動地,把玉推舉到道德象征的高度。他們描述玉的質地堅硬慎密,色澤皎潔冰瑩,性情溫澤細潤、聲音清越舒遠。這是罕見的譽辭,儒學和玉學就此結成了堅固的聯盟。他們的作為,為玉學在歷史中的延展,提供了卓越的樣本。
玉所承載的世俗倫理語義是如此宏大,令先秦的道德哲人感到了無限驚喜。我們被告知,孔子出使別的諸侯國時,恭敬謹慎地拿著玉圭,好像舉不起來的樣子,向上舉時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時好像是給人遞東西。臉色莊重得像戰栗的樣子,步子很小,仿佛沿著一條直線往前走。?
這不是出自對王權的敬畏,而是一種不同尋常的道德表演,旨在宣諭儒家和玉的生命聯系�?鬃邮亲吭降难輪T,他要藉此向世人演示人與器物的嶄新關系。玉不是神器,而是君子靈魂的凝結物,散發著士人知識分子德行的濃郁香氣。越過玉的形態和氣質,儒生看見了自身的端莊面影。玉就是士人精神投射在礦物上的偉大鏡像。
春秋早期的思想家管仲,率先提出玉有仁、知、義、行等“九德””,此后孔子將其擴展為“十一德”,對玉器倫理學做了完備的描述。但許慎《說文解字》嫌孔子的玉學過于繁瑣,難以記誦和傳播,簡化為仁、義、智、勇、潔“五德”,跟上古流傳下來的“五行”模式遙相呼應,最后奠定了玉器倫理學的基本原則。
在玉的倫理學里,滲入了儒家修辭學的話語力量。這是簡單而粗糙的隱喻行為,顯示儒家從事數字游戲的非凡激情。被道德算術所精心計算過的玉德,從九增加到十一,又從十一銳減到五。這不是數字的修正,而是傳播學的自我調試。它要把“玉德”的敘事限定于五個手指能夠抓握的范圍。這是多么漫長的集體修辭,跨越了數百年的春秋,儒學家修長的五指,終于緊緊抓住了玉的五種品格,它們跟儒學的“仁、義、禮、智、信”互補,儼然左手和右手的親密關系。
由于儒家的緣故,玉被士人知識分子所普遍配戴,由此引發了玉的世俗化的浪潮。儒家是玉的民間化運動的最大推進者,但玉的闡釋權自此被儒家所征用和壟斷。在很長一個時期,玉就是儒生精英階層的身份標記。貧困的文士無法擁有和田玉佩,只能用劣質石器替代。那些寒傖的石頭,懸掛在襤褸的衣衫之間,仿佛是一個孤寂靈魂的堅硬寫照,不屈地書寫著自我人格的神話。
但所有的玉學家都蓄意規避了玉的弱點。玉的脆性就是它的第一屬性。這脆性令它跟儒生的生命那樣,成為美麗的道德易碎品。在某種意義上,破碎就是玉的死亡形態。它負載著這宿命穿越時間的走廊。與其他品質相比,脆性更深地隱喻了士人知識分子的生命特征。但直到南北朝時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格言,才被罹難的文官說出,被四下傳播,成為中晚期儒生的沉痛訓誡。這是人的生命和石器生命之間的神秘對應。在所有的玉德之中,這是最具道德性的一種。經過漫長的苦難與緘默之后,儒生終于開口承認了玉的這種秉性,并起身正視自己的悲劇性命運。
世界上不獨中國人愛玉,古代歐洲人,美洲人也迷信玉,認為佩玉可辟邪,還可治愈腎玻但愛玉用玉的日本人、新西蘭毛利族人、印第安人、阿拉伯人、西伯利亞人,誰都沒象中國人這般建構了豐繁博大的玉文化,中國的玉器在政治的、經濟的、宗教的、禮儀的、道德的、藝術的等等活動中,成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國何以如此重玉與中國為什么創造使用方塊圖形文字頗為相似,令外國人不解,也給中國的思想者們出了一道難題。新老學者們解構河圖洛書,周易八卦,在玉面前似乎說不出多少道理。而玉的長久不衰的魅力,是否正在于此?
今天的華人依然重玉佩玉愛玉玩玉欲罷不止,是否也因好玉者如魚在水冷暖自知,頗有一點得玉忘言的入禪境界?看來玉中蘊含了中國人的理念、心性、氣質與想象,林林總總的玉器展示了東方古國獨特的文化符號與話語。
玉這棵生長在中國的文化大樹,老枝凝重,新枝萌綠,即便是進入了后現代或后后現代,克隆羊克隆人克隆各樣類形態的文化,大自然造就了每一塊玉,卻都是唯一性的一次性的不重復的,難以克隆的。玉,使人之為人的內容多了一點份量,多了一點神秘,多了一點密碼,多了一點穩定性……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