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的人嘴饞。
記得剛開始學品茶的時候,看到不同的茶葉,都想泡水嘗嘗。也陸續買了不少茶,聽了很多忽悠,花了不少冤枉錢。據精通茶道的朋友說,只有嘗遍茶中百味,才能練出一張好嘴。
誰叫中國的茶葉品類太多了呢?
光種類就有紅茶、綠茶、白茶、黃茶、黑茶、烏龍茶(青茶)六種,大大小小總計竟有6000余種之多。就算每天嘗一種,也需近20年光陰。
好在中國人的哲學不尚騖遠外求,而講究反求諸己。喝茶不在乎品類多寡,關鍵要品出文化、品出感情、品出境界。
中國的茶是要品的。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味道,如綠茶鮮爽,鐵觀音香甜,普洱醇厚,巖茶沉重,不過大體都講究回甘快,生津持久,回味豐富。古人品茶又有“五境”之說: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茶濤、手摩茶器。除了味覺外,還包含了視覺、聽覺、嗅覺、觸覺,這是全方位的“品”。
在蘇東坡看來,“從來佳茗似佳人。”喝茶還如同品鑒人物,龍井淡雅如西子,鐵觀音香濃如麗人,巖茶沉重如力士,普洱沉郁如古賢……以人喻茶,就從感官的享受上升到精神的愉悅了。
所以,茶可以品味,可以品色,更可以品人。
品茶也有極端的例子�!都t樓夢》中的妙玉嘲諷俗人不解茶:“豈不聞一杯為品,二杯為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驢了。”而她泡茶,要取五年前在梅花上收集的雪水,埋在地下,等花開再挖出來煮,還要用不同的杯盞來配不同的茶品。當然,這是貴族們品茶的潔癖,精致得近乎變態,普通人玩不起。
對中國人來說,茶還是必不可少的待客之物。每逢親朋來訪,主客手捧一杯熱茶,翹著二郎腿,圍在一起侃侃大山,吹吹牛皮,也是件人生樂事。裊裊的茶香柔化了隔膜,拉近了距離。
茶味當然不及酒精濃烈。在觥籌交錯中激蕩的情感是奔放的,而茶香中醞釀的感情卻是平淡而溫馨的。杜牧有詩:“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想象下,在清冷的夜晚,有故人披雪來訪,圍爐煮茶,暢敘舊誼,這是中國式的溫情,似淡實濃。
因而,茶還是中國人溝通情感的媒介。
不過,無論茶味如何豐富,它的甘苦還是極為個人的體驗,與茶相關,但更關乎心境。蘇東坡品茶如對佳人,他的茶味定然是清爽可口的;杜牧的茶盞中蕩漾著故友重逢的百般感觸,他的茶味是苦澀的,也是甘甜的。一甌清洌的茶湯,品的是百味人生。
我常聽到朋友自夸喝到了某種稀世絕品,話語間還不免嘖嘖有聲,似乎依然口頰留香。能喝到極品的茶,自然是茶人的一大福氣,但有些人專以搜尋稀奇古怪的茶為樂,卻也是種執迷。
好茶可遇不可求。當年很多人向趙州和尚問法,趙州都答三個字:“吃茶去。”不想這三個字,竟成了禪門中著名的“三字禪”公案。趙州請大家喝的必定不是什么貢茶絕品,不過是稀松平常的山野粗茶。品茶的境界不在乎味道,在乎品者能否放下諸般執著,回歸平淡。這是茶的境界,也是禪的超脫。因而,茶更可以悟,悟的是繁雜背后的簡約,紛紜背后的唯一。
這就是中國茶,寄托了中國人特有的情感世界和人生感悟。如果你還要問我中國的茶文化是什么?我只有一句話:走,吃茶去!
發表評論